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河南建安:粮烟融合 产业兴农“叶”路生金

   日期:2025-06-24 18:02:00     来源:金台资讯    浏览:0    评论:0    

六月时节,田野鎏金。走进许昌市建安区榆林乡柏庄村,一垄垄墨绿烟苗在风中舒展,叶片油亮如缎,与不远处金黄的麦田交织成景,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这片200亩的“小麦—烟叶”复合种植田块,预计年产值达到110万元,成为产业兴农的生动注脚。

复合种植,保粮增收“两份收益”

“麦子保粮仓,烟叶鼓钱袋”,这句朴实的顺口溜,道出了农户对粮烟复合种植模式的满满认可。“以前单种小麦,亩均年收入1000多元,这200多亩地年收入不足23万元;现在搞复合种植,一亩地收500公斤小麦、150公斤烟叶,去年总收入超110万元,翻了4倍多!”柏庄村烟农许克选高兴地算着经济账。

据了解,过去单一的种植结构让村民收入受限,现在“粮烟接力”,让土地全年“不歇脚”:当年10月播种小麦,次年4月下旬在预留的麦垄间移栽培育好的烟苗,6月初小麦收割后,烟苗随即进入生长期,8月迎来采烤丰收,土地利用率提升40%。麦收不伤烟苗,烟熟不误秋播。这种“时空接力”的复合种植模式,让土地亩均综合收益达6000元。

科技护航,赋能生产提质增效

图为烟技员在指导烟农掌握大田管理技术。赵凯摄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在建安区14个种烟乡镇的田间地头,活跃着许昌市烟草公司建安分公司组建的6支农技服务队。“烟垄保持1.3米行距、0.55米株距,烟叶通风好、光照足、病害少了,品质也高……”在桂村乡周沟村的技术课堂上,农艺师正在细心讲解生产技术。从育苗移栽到采收烘烤,类似的农技培训,建安烟草分公司每年要组织百余场。通过技术课堂集中培训、空中课堂推送视频、田间地头现场讲解,烟技员手把手教烟农“中棵烟管理要控氮增钾”“粮烟复合种植需预留机械通道”等生产技术。

在蒋李集镇李士坊村天叶专业种植合作社,中耕灭茬培土机每分钟行进50米,中耕灭茬培土一气呵成。“以前中耕培土时,全家齐上阵,30 亩烟田得干10多天,现在用机器半天搞定,关键是干得更平整、更标准,烟株防病抗灾能力更强。”烟农李明伦站在中耕后的田垄边感慨道。

不远处的智能烘烤工场里,烘烤师李培杰正用手机APP 调试智能电烤房温湿度:“以前靠经验看火,稍有不慎就烤坏烟叶。现在有了智能烤房,烤出来的烟叶颜色、品质都特别好,每公斤能多卖好几块钱,还清洁环保省心。”据悉,目前建安区的烟叶全部采用智能电烤房烘烤,实现了品质效益双提升。

链条延伸,产业惠农共同成长

为了让粮烟产业红利惠及更多乡亲,建安区烟草部门推动建设了11处烟叶育苗工场、112处烟叶烘烤场(点),同时,围绕烟叶产业,培育2家专业合作社,发展起育苗、机耕、植保、采烤等配套的专业化生产技术服务。

在柏庄村粮烟复合种植示范烟田里,植保队员李秋香正熟练地放置蚜茧蜂开展烟蚜生物防治。“年轻人外出打工,俺年龄大了留在家里,平时来烟田干活,每天和大伙唠着嗑就能挣80块钱,还能照顾一家老小。”李大姐说,像她这样在天叶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有100多人。

“现在,正是烟叶大田管理的关键时期,我们植保、机耕服务队20余名队员,正在为9个乡镇的万余亩烟田提供服务。除了烟田,我们还把服务范围拓展到周边群众的农作物生产,让老乡们种地更省心。”天叶合作社负责人李晓兵说。从田间管理到采摘烘烤,从技术服务到就业增收,2024年,合作社依托粮烟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500余人次,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

从麦浪金黄到烟田墨绿,建安区的“粮烟融合”不仅实现“一粒双收”,更让“麦香+烟韵”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当机耕服务队穿梭田野,当智能烤房烤出金黄烟叶,当留守老人捻动指尖希望……这片土地正用“叶”路生金的实践,书写着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时代答卷。(来源:许昌市烟草公司建安分公司 作者:张喜歌 赵 凯)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