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哪家都会有红白喜事,该如何处理,各地有各地的传统规矩,通常来说,只要按照当地的传统规矩办理就可以了。
常听到农村老人说一句老话“红事请,白事奔”,这话就反映了民间在办理红白喜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类似这句老话的句子,在各地还有不少,比如,“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红事请,白事帮”、“红事叫,白事到”等。
但是,我认为“红事请,白事奔”这句话中的“奔”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一些地方村庄出现白事时,民间的处理方式,让人感到更有人情味。
1、红事请
在农村,农家举办喜事时,一般都会有红色的媒介来表达和烘托气氛。
比如,结婚,不仅传统的礼服是红色的,在一些礼物上,有放红纸的,有放红布的,还有涂抹红色颜料的,家里还要贴红对联,称之为“婚联”,等等。
同样,打三朝、满月酒、庆生、祝寿、建房上梁、乔迁新居、新店铺开业等喜庆之事,都以红色为基调。红色代表喜庆,因此,家里举办喜庆活动被统称为红事。
农家举办喜庆活动,需要提前谋划和做准备,比如,上梁、进新居、开业等,一般要择吉日,生日之类的则要提前确定是否办酒席。
选好吉日或确定办酒席之后,就要提前请帮忙的人,然后,就是请参加的客人。
请客人,各地有各地的规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书面请,另一种是口头请。
书面请,指下请帖。按照农村传统习俗,通常只有娶亲结婚才下请帖,其中嫁女不需要下请帖,只要向亲友报日子即可。
口头请,也就是口头邀请,俗称“报信”,农村大多数办喜事邀请客人,都是以“报信”的形式邀请。
农村人情来往,是有来有往,也就是农村老说所说的“人情是把锯,你来我去”。
如果主家邀请了的亲友不来参加,就有可能“断亲”,也就是断人情来往。下次亲友发来邀请,他家也不会去参加。
如果主家不给亲友发邀请,亲友就认为主家看不起他们,下次亲友办喜事时也不会发邀请。
2、白事奔
我国民间办丧事,多以白色为基调,比如,挽联是白色的,孝子孝女等晚辈的孝服也是白色的,因此,民间所说的白丧就指丧事。
白事无法提前安排,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即使一些高龄老人的去世,虽然亲属和村里人心理有预期,但也只能有预估时间,不能确定具体的日子。
很多农村传统规矩,当村里有丧事的信息传出,不用主家邀请,人们就会主动前往。这种信息,通常指约定俗成的信号,比如,有的地方放鞭炮,有的地方敲丧钟或者敲丧鼓等。
老话中所说的“奔”的意思是赶急事、急走等,在老话中的含义是,事情非常紧急,得赶紧去参加或料理。
民间办丧事期间,都要书写“当大事”三个字,意思是说,为了让亡者早日入土为安,丧事要紧急办事,其他可以缓办的事,尽量给丧事让路,丧事是当地最重要,最急需办理的大事。
因白事具有突然性,又需要紧急处理,而处理丧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而有丧事的主人家,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也不可能提前邀请亲友来参加。这是就是“丧事奔”的原因之一。
因此,当村里有人家发出丧事信息后,通常不分日夜,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都会主动赶去帮忙、慰问,并参与后事的料理。
在农村,村里人家的丧事,通常被称为“众人众事”,意思是说,大家住居在一个村庄,村庄内的人家有丧事,是村里人共同要料理的事。
如果村里人家有丧事,而有的人家总是不去参加,这样的人家就会在村里成为孤家寡人,当这样的人家的家里有丧事时,别人也不会来参加和帮忙。
农村将这种结果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家里种下什么样的“人情”,到时候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这也是农村“丧事奔”的又一原因之一。
3、老话的民俗文化意义
“红事请,白事奔”这句老话,产生于古代农耕时代,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原因。
白事是逝者在世上需要人们办理的最后一件大事,也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主动去参与帮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逝者家属的尊重。
在农耕时代的农村,人们非常重视人情往来,也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这样的人情来往和互助体现了乡村纯朴的情感,以及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尊重。
丧事的办理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在农村时代的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富裕,办丧事比较吃力,有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的帮忙,可以减轻丧家的负担,可以确保丧事办理顺利。
另外,丧事的办理,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村庄的良好风气,一个具有团结和互助精神的村庄,在当地乡里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声望,其子弟和女儿在娶亲和嫁人,以及与其他村各种来往中,具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