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李佳琦刘飞
仲夏的阳光,为慧谷公司正定邵同商品薯基地披上一层金纱,两个月前栽下的甘薯苗油绿发亮,仿佛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毯。6月26日一早,马志民的身影就出现在甘薯田里,如今正是甘薯的薯蔓并长期,关系着甘薯收获的品质,这600多亩甘薯田让他放心不下。
马志民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甘薯研究室主任,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扎根田间,紧盯产业痛点,选育抗病新品种、破解连作难题、研发绿色生产技术,为甘薯产业点亮新的“薯”光。
慧谷公司正定邵同商品薯基地。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土坷垃”变身“金疙瘩”
对薯农来说,根腐病就像甘薯生长过程中的“癌症”。感染根腐病会造成甘薯根系生长速度减慢,一旦根尖腐烂,随后大部分根系也会发生腐烂现象,从而导致根系水肥吸收受阻,地上部茎叶发黄,造成甘薯减产甚至绝收。
“根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通过土壤传播,目前无药可治,有一种预防办法就是进行倒茬轮作,今年在这片地种了甘薯,明年需要换到别的地块去,因此在大部分甘薯主产区出现了‘一地难求’的局面。”马志民说,他至今仍记得,2007年刚参加工作的他到雄县调研,发现许多薯农由于无地可种,只能背井离乡跑到沧州、衡水等地种甘薯,增加运输成本不说,异地种植还有诸多不便,苦不堪言。
当时,马志民就决定选育出抗根腐病的甘薯品种,改变这一现状。然而,长期以来,根腐病抗性与优质高产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抗根腐病品种往往因品质不佳,不被市场认可。
马志民(左二)与团队成员查看红薯苗长势。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怎么才能让甘薯既抗病又优质高产呢?科研之路并不容易。2010年开始,马志民带领团队在雄县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所堤上试验站建立根腐病自然病圃,经过不断探索,优化育种程序,将育种材料分两套种植——一套在“健康田”鉴定,一套在病圃里筛选,成功破解了把甘薯种到病圃后,中等及以下抗性品系甘薯苗“全军覆没”的困境。
团队不断将创新融入育种工作:通过创新高效短日照处理技术,提高甘薯开花诱导效率,扩大了亲本选择范围,为杂交育种打开亲本宝库;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克隆甘薯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挖掘抗病基因资源,开发抗根腐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实现抗性“早筛快选”;构建鲜食甘薯糖分、淀粉等关键品质性状高通量精细评价体系,精准配组亲本。
十多年攻关,马志民团队在多项国家基金、省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团队先后育成了“冀元1号”“冀薯7号”“冀紫薯4号”等系列甘薯新品种,它们以高抗根腐病为内核,兼具高产潜力与优良商品性。
在短日照棚内,马志民(左)与学生取花粉。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冀元1号在示范区平均亩产在3000公斤以上,外形佳、口感好,得到种植户的一致好评,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马志民介绍。
“土坷垃”终于变成“金疙瘩”。2023年,在中国(卢龙)首届甘薯产业发展大会上,冀元1号凭借商品率高、抗根腐病性强、适宜重茬地种植、储藏性好等特点,荣获“孤竹杯”全国优质甘薯品种竞赛鲜食组一等奖。
良技配良机,解锁“轻简密码”
科研源于生产、用于生产,甘薯创新团队在选育适销对路甘薯品种的同时,不断推广绿色高产高效生产配套种植管理技术。
“在现在的农村,劳动力非常可贵,然而传统甘薯生产劳动强度大、用工多,因此推动甘薯机械化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志民说,甘薯生产由传统的粗放式生产转变为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生产,如何提高商品率成为商品薯生产的关键。
马志民介绍甘薯宽沟横插增密高效生产技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甘薯团队以农机农艺融合为“钥匙”,开启轻简化生产之门。他们创新提出“宽沟生产模式”,如同为甘薯田中期管理修建了“高速路”——垄宽从90厘米拓展至125厘米,沟底更宽达45厘米,人走机行、排水管理都变得轻松自如。马志民团队更核心的突破是发明了“横插栽植技术”,并与独创的“双台垄型”完美结合,实现了薯苗深度可控的精准水平栽插,解决了栽插标准化的“老大难”。这套“甘薯宽沟横插增密高效生产技术”,相关专家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传统的模式沟是90厘米,咱们现在的模式下单纯的垄宽是90厘米,通过最新研发的机械可实现45厘米的沟底宽,开展田间作业比较方便,走机子也不会破坏垄型,同时,虽然行距增加了近30%,但通过栽植方式的创新,也可保证密度。”马志民蹲在甘薯苗间,边用手比画边笑着说,在秦皇岛卢龙县推广这项技术时,薯农们搬着马扎坐到垄沟内轻轻松松就把秧苗插完了。
马志民介绍双台宽沟起垄覆膜机一体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好技术还要依靠好农机来实现。在基地甘薯田的一旁停着一台新型农机,它的名字叫“双台宽沟起垄覆膜一体机”。“你看这台机器,前面是个旋耕机,后面通过设计形成了双台,插苗的时候完全实现了水平栽插。这是我们与农机专家针对新技术研发的机器,农机加农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轻简化工作。”马志民介绍。
科研无止境,马志民表示,目前研发的双台宽沟横插技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机械插秧的问题,下一步将加强与农机专家合作,研发出适宜这套模式的插秧机和秧蔓回收机,真正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
科技赋能走上甜蜜“高速路”
为了让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甘薯创新团队奔波在实验室与田地间。“我们没把自己当专家,只是研究甘薯久一点、见得问题多一点。”马志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与团队成员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田间地头,与全省各地的甘薯种植大户交朋友,马志民的电话成了甘薯种植户的24小时求助热线。
马志民与团队成员一起在甘薯试验田。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不仅技术指导,马志民还组织省内甘薯龙头企业“走出去”,开展联合调研活动,互学互鉴。“我们组织十余家甘薯企业先后到河南和山东的种薯种苗、规模化种植、精深加工企业开展联合调研,一周的活动大家吃住在一起,上车后讨论研究,下车后观摩学习,这样的活动对河北甘薯产业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志民说。
目前,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甘薯示范基地近3000亩,高产田亩产达4吨以上。甘薯种植户通过采用甘薯创新团队育成品种和研发的生产技术,平均每亩增产500公斤以上,增收1000元以上。
在甘薯储藏窖,马志民向学生介绍冀元1号。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马志民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在示范县开展“科研+县级、村镇政府+合作社(企业)+农民”的合作示范模式,引导农户发展“红薯经济”,推动甘薯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有效提升甘薯产品附加值,助力拓宽生产、加工、销售渠道,逐步形成以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从对抗甘薯“不治之症”到革新生产模式,马志民以十年坚守,为河北乃至华北地区甘薯产业注入了抗逆增产的硬核基因,更以“把身子扑下去,让技术长出来”的实干,诠释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赤诚情怀,他与他的团队用科技与创新带领薯农一起创造“甜蜜”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