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水利工程如何延长使用寿命——河南郏县恒压灌区调查

   日期:2025-07-01 07:01:23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0    评论:0    

图为郏县恒压喷灌水源泵站。杜冠甲摄

为保障农业丰产丰收,水利是命脉。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以水利工程为骨架,通过实施一系列工程,逐渐从“引水难、用水慢”走向“水源足、灌溉畅”。其中,河南省郏县恒压喷灌工程作为一个试验工程,超期服役26年,仍在健康运行并发挥着巨大效益。当地是如何实现水利工程的“不老”传奇?

我国水利工程目前在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上成果显著,但仍需解决设施老化、管理薄弱及生态协调等深层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河南省郏县的恒压喷灌工程,目前已超期服役26年,仍在稳健运行。这一工程设计使用年限15年,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灌溉面积达160万亩,共节水4000万立方米、增产粮食9000万斤,综合经济效益达4.2亿元,是工程初期投资的270多倍。

“一个试验工程运行这么多年,不但没有荒废,还在健康发展,在全国实属罕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山仑实地调研考察后说。郏县恒压喷灌工程如何摆脱“荒废”的宿命,变得越来越有生机和活力?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来到郏县恒压灌区,察水源、看泵站、问管理、访农户,开展深入调查。

健康运行“超长待机”

一条北汝河,在郏县境内从西北向东南蜿蜒而来,浩浩荡荡。作为淮河的二级支流,北汝河年均水流量5.6亿立方米,但堂街镇的百姓却受山体影响,一直无福消受。“堂街镇位于郏县紫云山西麓,成井条件差,在1984年以前,耕地基本是‘望天收’。”郏县恒压喷灌工程运行中心主任赵晓雅说。

发展恒压喷灌,是我国“六五”期间的重点攻关课题。1981年,国家决定建设一座试验工程,经过实地踏勘、调查和论证,最终选址堂街镇。1984年9月,郏县恒压喷灌工程竣工,设计灌溉面积6397亩。“这是我国自主设计、自行研发、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建设而成的第一座恒压喷灌试验工程。”赵晓雅说。

清澈的北汝河水被提升至落差近百米高的蓄水池里,以恒定的水压借助地势自流,前所未有规模化地浇灌着堂街镇数千亩土地,让这些“望天收”地块变成了“保收田”。

5月12日,郏县恒压灌区孔湾泵站,4台大功率水泵火力全开,正向高处一个落差达68米的蓄水池抽水。泵站管理员尹中利说:“近来雨水少,很多村民凌晨4点就开始浇地。用水量大,泵站管理的压力也很大。”

郏县恒压喷灌工程运行中心副主任刘绍伟今年50多岁,工作已有30多个年头,练出泵站管理“听声辨病”的绝活儿,“水泵有故障不用检查,一听就知道哪里有问题”。不仅节能节时,还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极大提高供水效率。

水利工程有“三分建七分管”的说法。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的水利工程设施因管理维护不足损坏。在这一工程设计评审阶段,郏县就成立了恒压喷灌工程管理处,“建设阶段管建设,建成阶段管维护”。在当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郏县每年还拨给管护经费。

按计划,工程于1999年达到报废年限。2001年后,管网老化、设备冒火、效能衰减……恒压灌区各种问题逐一显现。刘绍伟回忆,当时职工都把工程当成孩子来爱护。维修经费困难,职工就亲自干,拉水泥、石子、工具……仅农用三轮车就用坏3辆。

2020年12月,郏县恒压喷灌工程管理处更名为郏县恒压喷灌工程运行中心,财政全额拨款。他们积极开展灌区标准化管理创建,发展步入一个更高的台阶。恒压灌区还被评为河南省4个标准化管理工程之一。

面对今年的春季旱情,3月份以来,中心职工都没休假,连续开展巡检与预防性维护,以降低故障率。今年以来,工程已累计提水252万立方米,完成浇灌面积3.6万亩,有效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用水需求。“有人管与没人管,结果肯定不一样。这一工程就是全国重视水利工程管护的典型。”郏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李徐燕说。

多方助力持续提升

郏县恒压喷灌工程建成后,有力促进了当地粮食稳产增产。记者采访看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实施。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国债项目,今年建成后,恒压灌区灌溉面积将由6397亩增至10.2万亩,节水能力也将大幅提升。刘绍伟说,“恒压喷灌工程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水利问题的民生工程”。

水利工程管护需要钱,地方财政投入又有限,赵晓雅说,他们有效利用中央、省、市下达抗旱资金2808.67万元,建成堂街镇抗旱应急提水工程,不仅可满足灌区用水需要,还利用回水段让两岸环境明显改善。“这是河南利用抗旱资金建设的第一座橡胶坝工程。”李徐燕说,以水为牵引,项目把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筹起来。

2006年以来,灌区先后实施水源泵站技术改造项目、灌区延伸项目、高效节水示范建设项目等,累计投入380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当地持续对恒压喷灌工程开展扩建、改造、升级和换新,在岁月更替中实现恒压喷灌工程的一次次蝶变重生。“工程目前的规模已达到建成初的15.9倍。”赵晓雅说。

“灌区办公地点在村里,加之经费紧张,很多年轻人留不下来,新老接替问题比较突出。”赵晓雅说,为此,他们努力在强化设施维护与技术创新上下功夫:通过加强维护延长工程寿命,力求避免工程重建的大支出;通过技术升级替代人力,推广信息化智能灌溉系统;在泵站、田间蓄水池、主管道和骨干工程主要位置安装高清摄像头,监控画面集成在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工程远程控制和监测管理,让灌区工作管理更加省时高效。

恒压灌区历史上就是优质烟“山儿西烟”主产区。如今,新发展的自流灌溉区优质烟叶种植面积已由不足300亩扩至4500多亩,每亩烟叶收入也提高至8000元至12000元;小麦等粮食作物亩均增产150公斤……灌区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节水管护应对挑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节水是关键。郏县恒压喷灌工程虽然超期服役,但恒压灌区仍焕发着“青春”,灌溉水利用系数高达0.88,节水技术和管理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进入灌区,田间铺设的一条条黑色管子,就像画笔描出的轮廓线,格外引人注目。“微喷管、滴灌管、渗灌管等节水设备在恒压灌区是标配。”赵晓雅说。恒压灌区之前是半固定式喷灌,浇一亩地需用水约50立方米。过渡到微喷、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后,浇一亩地仅用水约35立方米。灌区7.44万亩耕地,全部实现高效节水灌溉。

依靠群众是大兴水利的坚实基础。郏县县长李红民告诉记者,郏县恒压灌区还把群众参与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抓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形成更广泛的水利工程管理强大合力。

徐石强是堂街镇堂街西村的种地大户,流转了200多亩地,年收入不菲。他对水的感触最深,“今年春季旱得很,浇不浇水差别太大了”。打理200多亩地,徐石强在浇地上一点也不犯愁:“协会有排号,轮到时只需将卡轻轻一刷,很快就能浇完,省时省心省力。”

徐石强所说的协会,全称为堂街镇农民用水户协会,是郏县恒压灌区借助作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先期试点的契机,于2015年在河南首个探索成立的农民用水自治组织。灌区内用水户均可成为协会会员。灌区把用水指标下达给用水户协会,并将田间支管网的日常管护全部移交。

“最近一个月,协会就维修田间各类管网60多次。”堂街镇农民用水户协会副会长张书景说。在宣传和推广节水技术、调解用水户用水矛盾等方面,协会也发挥出巨大作用,收到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命名为“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

目前,像堂街镇农民用水户协会这样的协会,在灌区共有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介入,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自主服务,用水自治的目的。”赵晓雅说,灌区水利设施管理也呈现出“专管+协管+户管”相结合的新局面,有效缓解了灌区面积扩大、运行中心人手紧张的矛盾,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