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河南新闻联播》“七一”特别节目:南湖回响

   日期:2025-07-01 21:01:38     来源:大象新闻    浏览:0    评论:0    

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从成立之初的几十名党员,发展成为超1亿名党员、52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既波澜壮阔,又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也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致以“七一”的节日问候。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如今,浙江嘉兴南湖开出的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已成长为新的中国号巨轮。下面,就跟随我们的两位嘉宾,一起踏上红船,聆听南湖回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 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 冷凇:“七月南湖水涟涟,烟雨楼台雨如烟”,大家看到的这艘船就是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

河南广电首席评论员 夏继锋:一说到南湖,我第一时间就想到的是上个月发生在商丘古城南湖的救人事件。军人张伟三分钟勇救五人,我们也展开了从“张伟跪母”到“南湖五问”的深度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 冷凇:从南湖到南湖,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党不忘初心的一种精神的传承。一颗小小的一个星火,最后燃起了我们共产党的这个燎原之势。

河南广电首席评论员 夏继锋: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在面临这种生死抉择,民族大义,这种选择背后是传承,是回响。那么说到回响呢,我想用四个故事,四首歌,我们在这个歌曲的回响中,来认识一下新时代的共产党员的故事。第一首歌,是《南湖的船 党的摇篮》。

随着“七一”到来,浙江嘉兴南湖的“我在红船旁讲党的故事”群众性宣讲活动火热开展。来自省市的优秀青年理论宣讲员们,紧扣“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内核,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旅游场景,与市民互动共鸣。

浙江省台州市优秀理论宣讲员 陈微:有游客经过,我会调整一下我的叙述、变得互动性更强一点。理论还是要从云端来到心田,跟我们的群众面对面零距离的沟通。

游客 冯文方:刚才我看小孩子在讲给他听,让从小就知道我们党的伟大,传承下去,使他们做好接班人。

浙江省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顾梦晴:这里是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一”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群众来到这里,参观红船,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正值“红船精神”提出20周年。南湖革命纪念馆特别推出“秀水泱泱 红船见证——‘红船精神’在嘉兴”专题展览,生动展现20年来“红船精神”穿越时空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

南湖革命纪念馆史料展陈部工作人员 陈亚欣:展出了这20年来“红船精神”研究方面一些比较典型的研究成果,展出了从2005年到2025年之间,嘉兴41位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也希望/能感染我们前来参观的广大游客。

从烟雨迷蒙的1921到波澜壮阔的2025,红船承载的精神已化作万千灯塔,照亮信仰,永放光芒。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有50多名党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有448.8万名党员。

2024年底,全国有10027.1万名党员。

河南广电首席评论员 夏继锋: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 冷凇:就像夏老师您所说的,这是精神的源头,也是梦想的港口。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愿意用更富于创意、更有创造力的方式,来传承我们的红色文化精神。

河南广电首席评论员 夏继锋:那么,在嘉兴的南湖边,可能共产党员和这个人民群众,在为这个初心、为使命而放歌,那么在商丘这个南湖边上,也有老百姓呢可能在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而歌唱。那我们接下来就通过一首歌来认识一位新的党员的故事。《如愿》。

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 李国清:别靠岸边走,岸边容易搁浅,所有的桥,别从桥下过,桥下都是电线!带着孩子出来玩,安全为主!

退伍军人李国清的每天都是从这里开始的,1.02平方公里的水域回荡着他的叮嘱。这位参加过上百次水上救援的58岁老兵比谁都懂得——多一声提醒,或许就能少一场悲剧。

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 李国清:4个孩子同时溺水,4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里边的,孩子的妈妈那一声,哎呦我的儿那个声音,你既然给俺捞出来了,你能给俺救过来不?说实话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里是一种刺痛的感觉,我要是再早到一点,再能提前一会,能把这个人的生命给挽救的话 ,我才觉得那才是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事。

李国清是第一批加入水上救援队的队员,16年间,无论是刺骨冰窟还是湍急暗流,这位老党员永远第一个扎进水里。

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 李国清:要说后怕,最开始的时候有过,要说后悔,从来就没有。

李国清的初心,在年轻一代队员身上延续。“80后”队员李飞,至今仍对十年前柘城县锦鸡桥水闸搜救现场记忆犹新。

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 李飞:在这扎的脚,当时鲜血就喷涌而出。

直到把溺水少年送上救护车,李飞才感到脚底传来一阵剧痛。到医院一检查,左脚大拇指的神经、韧带、血管全部断裂,骨头赫然可见。

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 李飞:疤挺长的,大概有八九公分吧。

记者:这道疤现在还疼吗?

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 李飞:阴天下雨的时候偶尔会有一点。这个疤就像我加入救援队的“投名状”,见证我成长的一个经历。

首次救援便重伤的经历,并没有让李飞退缩,现在,他已成为救援队的中流砥柱。

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 李飞:我觉得我是一名党员,在这危难的时刻,更应该冲在我们的战友的前面。

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16年累计参与救援行动 606 次,成功挽救了77人的生命,打捞出溺水者遗体427具,挽回群众财产损失1140多万元。

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 黄伟:我们救援队党员占了将近一半,很多人都认为发生溺水事故,是公安局的事,是消防队的事,但是我们不这么认为,我们为谁服务,要看这件事最终的受益者是谁,如果你觉得是给老百姓服务,你还会有怨言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 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 冷凇:每次重温入党誓词的时候,大家都会提到这句话: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也就是一百多年来,不管这个时代怎样变化,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是代代相传的,是永远需要我们年轻人铭记的。

河南广电首席评论员 夏继锋:是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家国同构、民邦共生。接下来,我们通过这首歌《向光而行》,去认识一位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共产党员代表,人送外号“蹭饭书记”。

【现场】董桂林:大娘,你吃住饭了。

董桂林:大爷,你不用管我。

村民:尝尝。

董桂林:我不尝,真是下回,下回下回。

董桂林:大娘。

村民:来吧。

董桂林:下回。

村民:下回来吃饭啊。

董桂林:到时来,一定来。

我们跟着董桂林在村里溜达,听到不少村民给他起的外号:“鸡蛋书记”、“面条书记”、“蹭饭书记”等等。更有意思的是,董桂林和村民打招呼的方式,竟是时下最潮最酷的“碰拳礼”。

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 董桂林:就碰个拳,那种年轻的心态,就类似力量的传递一样,就会感染他们,更愿意交流、袒露自己的心声了。其实年龄大的人都不懂这些,他也不懂(驻村书记)是什么,就感觉亲人来了。

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 董桂林:你知道我因为啥走那么快吧,因为练出来了,搁(村里),你如果走晚(慢)一点你找不着下一家。

记者:大概多少户,你摸清了没?

董桂林:3900 多个人,将近 1000 户。

董桂林告诉我,“蹭饭”不是为了干饭,一碗面条,几句家常,就能发现最真实的村情:哪条路该修、谁家遇上难事了,这些他都会记在心里。

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 董桂林:说实话我之前“社恐”,后来因为驻村第一书记职责和使命的需要,他得跟村里任何一个人都在打交道,逐渐的从“社恐”变成了“社牛”。甚至被网友戏评“社交悍匪”。

信任,在点滴中累积。村里101岁的奶奶喊他“亲孙乖孙”;一位大爷,在他初次上门“蹭饭”时,因他带了礼物觉得见外而生气。这些真情实意都让董桂林更加体会到肩上责任的重量。

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 董桂林:千万不要把人民群众当你的管理对象,他是你的服务对象。只要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我都敢去做。人民群众现在眼睛很雪亮对不对?摆拍不摆拍,一眼都能瞄出来。

董桂林说,他要的是流量,更是能转化为实实在在推动乡村发展的能量。借助200万粉丝的影响力,他大力推广鹿邑本土农产品,芝麻盐、蒲公英茶和烤鸭蛋等乡村特产,销路大开。

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 董桂林:我感觉乡村振兴,需要就是产业振兴先行,结合群众路线,产业振兴之后,年轻人肯定会回来,家里都有钱挣了,他为什么要出去。

随着带货体量增大,董桂林发现产能跟不上了,他们开始放眼河南挑选更优质的产品,并筹划在范庄建设“云仓”,为产业长远发展铺路。

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 董桂林:我不知道我会做到哪一步啊,尽力去做,别管成不成,干了再说。不忘初心,群众日子过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 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 冷凇:从董桂林身上呢,我还学到了一个,就是眼皮贴近地皮,才能把青春书写在大地上。这个饭碗里端的其实是什么呢,是人民至上。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一切为人民服务。

河南广电首席评论员 夏继锋:一个共产党员和这个老百姓,从素不相识到心心相印,我想他所形成的这种团结力量,应该是战无不胜的。一个被称为世界最强的国家,他们的总统曾经这样说,你看中国,他们关注的是百年,我们关心的只是下一个季度,我真羡慕他们的团结气氛。那么最后这首歌呢,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很熟悉,也是一位科研人员特别喜欢的歌《团结就是力量》。

李会东:老师,先借用一下你的手机。

高速旋转的钻头稳稳落下,李会东只钻掉了一张A4纸的厚度,而与钻头一纸之隔的手机屏幕还完好无损!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郑纺机加工制造部专项组班组长 李会东:其实我们钳工就是没有捷径可走,更多的是在自己的这个专业上要肯下功夫,肯钻研技术,最终才能做到就是在手感上有感觉,在肌肉上有记忆。

李会东说,他20年来一直坚守在一线钳工的岗位。在鸡蛋壳上钻孔绣花、保持内膜不破;不用任何定位辅助工具,就能钻出距离相同的数个孔洞……这些绝活都不在话下。

在郑纺机,我还不停地听到大家说:有难题找会东,他啥都会、啥都懂。2024年,郑纺机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单线单釜最大产能莱赛尔纤维成套装备下线前,设计人员就找到了李会东,因为其中一个关键密封结构件无法避免原料渗漏。

郑纺机技术中心研发一室主任 侯会鑫:即使通过抛光、通过机(械)加工,也很难形成完整的一个密封//这种泄漏的话,对生产过程中是一种大的损耗。

郑纺机加工制造部专项组班组长 李会东:最终就是我们采用了这个钳工的研磨和抛光的技术相结合,修磨完以后,在这个圆弧面和接触面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合曲线,我们最终做到了滴水不漏

郑纺机技术中心研发一室主任 侯会鑫:原料的损耗率从原来的每小时1到2升,降到了现在几乎为零,刷新了国内同领域该机构件的加工标准。

李会东说,虽然现在自动化生产线已经普及,但一些装备产品尤其是国家特种装备因定制化、个性化的生产需求,还是需要手工打磨处理,都是毫厘之间的难题。

郑纺机加工制造部专项组班组长 李会东:每一项新产品的研发落地,都是由(大家)共同努力的这种结果。就像我经常听的一首歌《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才能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国之装备。

科技创新、永争第一。2015年,企业成立了以李会东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推动129项创新项目落地,获得国家专利20项。

郑纺机加工制造部专项组班组长 李会东: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全国劳动模范,我有义务带领大家遇到问题,迎难而上、敢为人先,为我们国家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河南广电首席评论员 夏继锋: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他们本质上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具体呈现和深度拓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 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 冷凇:从嘉兴南湖到商丘南湖,从红船的星火到我们现在的时代群像,这穿越百年的回响,是伟大建党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雄浑交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