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我市踏水镇通过创新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合作社牵线、村民受益”的新路子。
在踏水镇寨子村的玉米地里,村民们正趁着雨后抢播大豆,村民黄彦琼在讲解大豆的播种事宜。过去她是单打独斗的留守妇女,如今成了劳务专业合作社的骨干成员。
踏水镇寨子村村民 黄彦琼:
通过生态农业的培训,我自己就开始种植生态大米这些。我做下来之后,就邀约乡亲们参与,带领大家增加收入。
黄彦琼的转变,源于2023年2月3日踏水镇成立的简阳市振丰劳务专业合作社。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技能培训不足及外出务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踏水镇党委、政府决定当“红娘”。
踏水镇寨子村村民 黄彦琼:
我们镇上开展劳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搭建起一个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找工作的桥梁和中间平台。
这套体系如何高效运转?关键在精准匹配。合作社采用“理事会+监事会+执行团队”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管理、分散作业、集中结算”。通过建立劳动力台账,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机操作员,采取微信群、合作社信息公示栏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工资标准等内容,点对点提供劳动力输送服务。
简阳市振丰劳务专业合作社劳务经纪人 钟志刚:
我们发展了职业农业经理人7名,带动老百姓2000多人次,一年给老百姓发工资大概是30多万元。
在寨子村党群服务中心,羊宴师专业劳务品牌培训班正火热开展。原本在厂里上班的村民钟紫阳,今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听说村里有培训,便参与其中。
踏水镇寨子村村民 钟紫阳:
我在这里学到了一些关于羊肉之类的菜品,像凉拌羊心羊肚、羊肉汤之类的。我觉得在这里学到还是挺多,再自己回去多练习一下,希望找一份相关的工作。
以培训促就业,劳务合作社通过与培训机构合作,每年常态化开展农技、餐饮、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品牌培训十余场,不断提升村民的劳动技能水平。据统计,自合作社运行以来,已吸纳200余名社员参与,累计派工3500人次,村民人均年度增收超3000元。
踏水镇便民服务和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主任 徐文斌:
下一步,我们还将与市级劳务平台公司对接,链接更多的用工需求、用工信息,进一步拓宽群众就业的渠道,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家门口的岗位,托起稳稳的幸福。踏水镇以劳务合作社为支点,正努力将“零散打工”变为“稳定就业”,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更多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蓬勃动能。
记者 | 宋林
编辑 | 罗玉蓉
责编 | 曹礼芹
审核 | 夏渝喜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