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飞起来了!这是中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第一声呐喊”

   日期:2025-07-02 19:30:42     来源:航空之家    浏览:0    评论:0    

1969年7月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在沈阳完成首飞。

9时38分,随着两颗绿色信号弹升空,飞机加速冲向蓝天,在3000米高空盘旋三圈,两次低空掠过跑道,最终平稳降落。

歼 -8 白天型(资料照片)

人群屏息注视中,一位中年工程师站在跑道边,手掐秒表,测算歼-8的滑行时间——结果与理论计算完全相符。

他叫顾诵芬,是歼-8的总设计师。

不过,首飞只是开始,真正的难题刚刚出现。

歼-8首飞成功后,并非一帆风顺。很快,飞机在跨声速阶段出现了严重的抖振问题。

风洞试验看不出问题,地面也缺乏试验条件。面对这一瓶颈,顾诵芬决定采用一种非常“原始”的办法——在飞机上贴毛线条(毛条),通过空中目测来判断气流扰动情况。

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毛条扰动情况,顾诵芬决定亲自上天。

1977年,他乘坐由试飞员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飞机,在空中近距离跟飞歼-8,观察毛条在不同马赫数下的扰动情况。两机间距保持在5米左右,甚至更近。

顾诵芬(后座)乘歼教-6飞机升空,

前排飞行员为鹿鸣东

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试飞。那一年,顾诵芬已近50岁。

飞行结束后,顾诵芬顶着烈日,摸着炙热的机尾罩,一根根检查毛条损坏情况;随后与试飞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最终找出了抖振的原因,并提出对机尾罩的针对性改进。

这个问题就此被彻底解决。

几十年后再回头看,那一块秒表、那一条毛线、那一架冲向云霄的歼-8,构成了中国航空最动人的一页。

而顾诵芬,就是把这些拼起来的人。

顾诵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歼-8系列飞机总设计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这本《筑梦苍穹——顾诵芬》,讲述的就是顾诵芬院士人生的全景,以及那一代航空人,如何一步步,把“飞起来”变成现实。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