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与镇宁蜂糖李产业的融合已迈出坚实一步,翠绿的镇宁山峦间,无人机群穿梭不息。这些钢铁之翼承载的不仅是甜蜜的镇宁蜂糖李,更是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希望。镇宁正为实现从示范场景到普惠基建的跨越,不断推进精准滴灌、技术持续迭代与商业模式的深度创新。低空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不仅是掠过天空的科技之光,更是能温暖千家万户的可持续之火。
镇宁六马山区。
在镇宁自治县六马镇致富村的蜂糖李果园上空,一架物流无人机正稳稳升起,将刚采摘的鲜果运往山下集散点——这是贵州景行山亿科技有限公司为当地农户提供的“空中走廊”服务,低空运输正成为破解山区“最初一公里”难题的新引擎。
贵州景行山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梦遥介绍:“公司设备载重可达100千-240千克,日运输量8-10吨,运输直线距离100米至1公里不等,价格0.30-1.00元/斤。而在效率对比上,人工采摘运输每小时仅60斤,无人机运输效率却达每分钟100斤,相当于每小时6000斤,运输效率提高近百倍。”
无人机在山间吊运镇宁蜂糖李。
针对镇宁蜂糖李部分核心产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导致传统陆路运输耗时长、果子损耗高的问题,无人机实现了“点对点”的空中运输,直接从山区果园装载新鲜采摘的李子,直线飞越复杂地形,直接抵达主干道转运点,相较以往三轮车运输和人背肩扛,不仅大幅提升时效、解放更多劳动力用于采摘环节。同时,规避了人工运输中的安全风险,为果农降本增效开辟了新路径。
无人机在山间吊运镇宁蜂糖李。
事实上,无人机在镇宁蜂糖李产业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推广情况来看,果农接受度较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技术优势明显,但作为新兴事物,果农对无人机的操作、维护及可靠性存在疑虑。无人机场景运用更不是简单替代,而是形成“无人机攻坚+传统运输接驳”的协同体系,乡村振兴既需要高科技,也需要“接地气”的实用方案。
学员开展模拟飞行训练。
马梦遥说:“在科技的发展前端一定是会遇到相应的困难,我们也鼓励广大农户可以自行学习无人机,来进行无人机的植保和吊运工作,但同时我们也提倡农户在学习无人机进行相关工作时一定要合法合规地参加相应的无人机培训,考取相关的执照。目前镇宁自治县也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产业,我们也希望县政府可以为低空经济产业园配套相应的上下游产业链,作为企业来说,我们也非常愿意入驻镇宁,也愿意去做一些产品和服务上面的质量提高和成本下降,通过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来为镇宁的蜂糖李产业赋能,助力农户增收。”
无人机在山间吊运镇宁蜂糖李。
镇宁自治县打出的一套低空经济“组合拳”,正为镇宁蜂糖李等为代表的特色农特产品在“低空+农业”板块注入强劲推力——成立县级低空经济产业园指挥部,发布专项建设方案,更在石材产业园中划拨3000亩核心用地,构建起“政策-空间-产业”三维支撑体系。这套机制半年内完成从架构搭建到土地落图的全流程突破,标志着山区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破局姿态。
工作人员调试吊运无人机。
此外,镇宁自治县有关部门联合乡镇,特邀资深无人机飞行教员与航空专家为农户全程授课。与此同时,贵州赢川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备飞行训练资质的企业入驻低空经济产业园,构建起“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的深度培训模式,为产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理论课程体系全面覆盖无人机基础原理、构造组成、飞行法规,以及农业植保、果品运输等多场景技术要点,帮助农户系统性掌握行业知识,并通过模拟飞行训练,在真实作业环境下进行运输、巡检等实操,持续完善人才培育与输送链条,逐步实现让农户直接参与植保、运输作业,将转包服务费转化为自主运营成本。同时,通过补贴、保险等政策降低农户使用成本。(文/图 卢人豪)
位于镇宁石材产业园的无人机驾驶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