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让农业“伪专家”无处遁形

   日期:2025-07-05 07:30:31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0    评论:0    

特效防虫剂、量子科技增产……近两年,社交平台上兴起一些所谓的农业领域“专家”,向农户教授如何种植,借机推销来路不明的农资产品,进行诈骗敛财,在相关净网护农行动下仍然屡禁不止,难题亟待破解。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成为农民获取农技知识的新渠道,丰富了农民相关知识储备,但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推销劣质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抓住不少农户想要学习新技术,又缺乏专业辨别能力的特点,通过AI技术生成虚拟丰收场景、添加“农技科普”标签等为自身账号引流,形成了从账号运营到产品销售、传播伪科学的一条灰色产业链。

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是粮食生产的“粮草”,其安全问题事关农民生计和粮食安全大局。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伪专家”和相关利益方的打击力度,严惩虚假宣传和非法从事农技服务的行为,维护农技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此外,还应完善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机制,探索建立全国联网的农资产品电子追溯系统,实现“一物一码”全程可查。

网络平台应履行好主体责任,织密内容审核和资质审查的“过滤网”,对利用AI技术生成的农资热点内容作出有效标识;完善算法推荐规则,为持证农技人员提供流量支持,及时下架处理售卖假货牟利的农业账号和店铺。

从更深层次看,“伪专家”能有市场,表明农技服务人才资源仍存结构性缺口。应统筹整合资源,进一步补齐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短板,建立农民与正规农技人员的沟通渠道。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正规农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技人才。农业部门应积极“触网”,普及科学种植知识、农资辨别方法等,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向斯佳)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