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YU7爆红到友商围猎,小米汽车的成长痛,已无法靠一场雷军的直播化解。
雷军直播,回应YU7争议
小米汽车的热度神话,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变数。
就在昨天(7月3日),港股开盘后,小米股价极速下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5%,市值蒸发近400亿港元。
图源:港股通
而本次资本市场的消极反馈,或许跟前一晚雷军的返场直播有关。
3分钟大定超20万辆,18小时锁单超24万辆,YU7的首发成绩可谓惊艳,然而,从数字亮相的那一刻起,质疑声就没有停过。
7月2日晚,雷军开启直播,回应YU7的相关争议,然而这一次,面对雷总的“真诚”,网友们不买账了。
彼时,雷军首先在直播间回应了关于YU7大定存在水分的质疑。
雷军表示,YU7的“7天可退”规则类似其他车企的“犹豫期”,其实是行业通行做法。
“我们大定量的统计口径和所有车企都是一样的。”
图源:小米直播
不仅如此,面对外界对YU7的订单存在大量转单的质疑,雷军特别透露:小米SU7、SU7 Ultra转单数不足YU7总订单数的15%。
不过,在面对外界最关心的交付问题时,这位“北京欠车王”的表态却耐人寻味。
雷军表示,当前YU7的锁单数量超出想象,希望大家可以稍微多一点点耐心,同时还表示,希望大家理性选择:
“如果大家急着用车,我觉得国产新能源车都还不错,比如明天将发布的小鹏G7、月底将发布的理想i8,当然,Model Y也不错。”
这样的一番话,原本试图展现和平竞争的豁达态度,却被用户解读为“劝退暗示”,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
在锁单用户焦虑等待、转单风险升高的当口,雷军让大家“看看友商”的建议被视为一种不负责任的“打发”、“避重就轻”。
不仅如此,不少网友表示,这场直播几乎没有正面回应交付延迟、定金锁单机制等关键问题。
全程以产品介绍、数据演示和段子填充,核心痛点则避而不谈,仿佛“直播不是来解决问题的,是来讲笑话的”。
在电商参考看来,表面上而言,此次舆论反扑是雷军说错了话,实际层面来说,这或许是小米汽车在YU7热销后的战略应对开始出现松动。
毫无疑问,当一款“爆款”产品还未交付便被友商围猎、内部体系又尚未建立用户兜底机制时,任何轻率的表达,都会成为信任的裂缝。
小米YU7陷入围猎游戏
不可否认,YU7的走红,是罕见的销量神话。
不过,与YU7的爆单数据相比,更加令人焦虑的是漫长的交付周期。
截至7月初,小米YU7标准版的交付周期已经排到58至61周,Pro和Max版的排产也被推迟到2026年春季。
一辆“爆款”,却要等一年,这显然是任何用户都难以接受的现实。
图源:小米汽车APP
这也是为何在直播中,“友商截胡”成了雷军必须回应的第二个关键话题。
电商参考此前便报道过,抓住小米产能爬坡的机会,近期,多家车企推出了“截胡小米YU7订单”的市场战略。
据财联社与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目前已有蔚来、极氪、阿维塔、智己、智界等多家车企向已锁单小米YU7的用户递出橄榄枝:
转单即可获得补偿,定金全额返还,甚至外加积分、保养服务与充电桩。
对此,雷军虽然态度克制,但话中有话:
雷军表示,最近看到有车企专门出了针对YU7的“拦截应对话术”,自己认真学习了一下,感觉内容不太准确,甚至有一些“诋毁和歪曲”。
雷军坦言:“大可不必,我们不建议同行这么做。”
而对于友商的集体围猎,相比于反击式公关,小米选择了妥协性应对。
图源:小米汽车
还记得前几日,小米汽车就官宣,自7月6日上午10点起,开放一次限时改配窗口,允许已下单用户更换版本、配置或颜色,但代价是重新排队。
在电商参考看来,这种“破例一次”的策略,本质上是让用户在改配与交期之间自行抉择,也是当前产能焦虑的一个折中方案。
但归根结底,YU7背后的问题,并非消费者排队的耐心,而是小米能否如期交付的能力。
小米汽车,必须直面考验
按照目前的节奏,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二期工厂预计7月投产,设计产能同样为15万辆。
即使满产,也不过30万辆,远远赶不上“爆单”的节奏。
虽然早在三月份,小米就已经将年初制定的30万辆交付目标调整至35万辆。
但事到如今的雷军也承认,目前的交付压力远超预期。
图源:雷军微博
截至6月底,小米已交付约15万辆,完成率42.9%。
但按照YU7锁单情况测算,小米全年若无进一步扩产,很可能仍将面临20万辆以上的积压订单。
这不只是生产能力的问题,更是用户信任的挑战。
很多用户在盲订时,是带着对小米“效率神话”的信任下的单;
一旦这份信任开始松动,友商截胡策略的有效性就会逐步显现。
交付期越来越长、排产周期越来越远,“爆款”带来的不是高光,而是焦虑。
在产能追赶的过程中,小米能否稳住用户、守住口碑,不让YU7变成一次“翻车”的预演,这才是雷军直播后最难解的问题。
从热度红利到信任消耗,从内部内卷到外部围猎,小米汽车已经不再处于“故事讲得好就能涨”的阶段。
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以交付能力兑现承诺、以产品策略构建护城河、以用户机制稳固信任,而非再一次发布会或直播。
雷军从直播间跌下来的,不只是个人声望,更是小米汽车无懈可击的神话。
YU7的爆红并未带来“胜利的终局”,反而成为一面照妖镜,暴露出产能、信任、节奏和战略上的多重缺口。
在热度已至顶点、市场耐心开始倒计时的当口,小米汽车必须完成一次从“爆款制造机”向“长期价值经营者”的转变。
雷军做的铺垫已经足够多,现在,轮到小米去证明了。
来源:电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