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张天敏:河南烩面里的农耕情结(二)

   日期:2025-07-07 08:02:35     来源:邓州圈    浏览:0    评论:0    

初夏的原野,老南风掀着麦浪,以浩然的气势拓展原野上的想象,能带着人心飞到天边去。在天地尽头,思量世界与麦子的密切纠缠。如此单色的风景,与南方烂漫的花海一样值得打卡。不一样的是,南方花海的栈道与界埂,都留着构思建造者的工匠痕迹;麦田只以自然情态呈现,与坡上草木们一起,留守着天然的磁场灵性。从古代一路走来的一年二十四节令,是庄稼人看天耕种的依据。在中原一带,这比南方高科技排名还高的信条,有的只为麦田定制。春夏季的多个节令,都是围绕麦子展开的。晚秋种麦时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割麦时有: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头枕馍馍睡。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看似顺口溜,没多少文艺含量,实则是中原农民遵循自然季候的约定,包含着古老的智慧结晶。其独特辨识度,从没有人能够改变,也没人敢打破这千年盟约。

一个从南方打工回来的青年,过罢元旦才种麦,他认为迟到的种植不会有啥妨碍。到了来年五月,别家的麦子开始收割了,他家麦子还没养花,等养出花来时,麦穗已经在焦虑中急死了。老农民是把农谚当书背着,赶着播种的节奏,从不失约。庄稼也真诚地按照自然秩序,年年回报以丰收。这里边没有技术诀窍,只有天地人之间的自然法则。因此,才有一句土生土长的哲学与玄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上有农业、工业等千万学科存在,哪一行能像种庄稼这样,老老实实遵循天道,顺应自然,成为亘古不变的 老字号行业。可农谚节令到了南方人那里,问立春、惊蛰、白露、霜降都提示了什么,守候着什么,精明的南方人便会集体懵圈。河南人心里还有数百条谚语,庄稼经著全了能出一车书出来,向世界展示这片神奇的土地,有多少被时代遗忘了的古老经典。不管都市是冲在前卫,还是在冲前卫的路上,其研发的科技成果,到了庄稼人面前,不一定享得了、用得上。可世人都吃河南土地上的麦面,这是不争的现实。河南还有个高大上的称谓:天下粮仓。纵是如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也从不以此鼓一下底气,笑傲江湖一半声。为守候这片土地,中原农耕人以落后于时代、超低收入作代价,诠释着成也粮仓,败也粮仓的无奈因果。

穿越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麦子为河南人带来的福祸,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一场灾难沉重的战争,广种多产的乡土河南,成了遭受乱世欺凌的接盘侠。久旱无雨时节,河南遭受着土匪和日本多方势力,疯狗似的抢粮。争战者都盯紧了这块人马粮草的风水宝地,来安营扎寨。最惨的是一九四二年炸开了花园口,中原秒变汪洋,强者再来要粮,颗粒无收的百姓只能从牙缝里挤。挤完榨干后,便开启了举世罕见的大逃荒的地狱模式。只要能走路还有一口气的,都拿个打狗棍,胳肢下夹个碗去要饭了。逃不动的老弱病残小,留下来吃树叶、草根,吃雁屎,连黄土泥巴也伸脖子往下咽。有歌这样唱:你家在哪里,我家邙山头。吃过千家饭,走过千村路。 描述了河南人四处求生,漂泊无助的生态。如此悲惨的饥饿史,没有发生在别处,就发生在天下粮仓的河南。苦难深重的中原人,哪怕战争的铁蹄踩踏千百遍,只要老家的土地还在,就又挑儿担女返回来复耕。种粮的艰辛成败,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早已被河南人当作宿命默认下来。而这种默认,竟成了命运里的DNA,基因一样伴在血脉里,禀赋成世代的苍生活法。你把河南黑到哪都白黑了,你要说河南人 “老鳖一”,他们却会轻松地幽上一默:我们终于排第一了,可你们能在 老鳖里头排第几,你看着办吧。尽管当下的市场巨变得像个万花筒。一件衣服在三十年前十几元,现在是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一套几万元的房子也涨到了几十上百万。还有各种家电、日用品,都潮水般地疯涨。只抛下人人离不了的粮食,被涨价的潮拍死在沙滩上。粮食不涨价,与庄稼相伴的种子、农药、化肥,却敏感地与时代同步奔赴,一股脑涨到王炸,筑成了中原人难以跨越的漫道雄关。

不管种庄稼收入怎样低,低到不认得公路上的汽车牌子,低得没见过上万元的包包,低到全家几个劳力只能供起一个大学生,河南人还会默默守着土地,默默种下去。因为土地在他们眼里不是数据,是天然资源。土地闲一季不种庄稼,那是失职;若全年都荒着不种,那就造下了无法消除的业力,是对不起老天爷的罪过呀。这是河南千百年来积淀的农耕文明精神,不计成本,只管流汗。头上有蓝天,那是城里诗人、画家的作业。老农民干一辈子庄稼活,从没有抬头看一眼头顶的天空,到底有多高远。如此紧贴大地的父老乡亲,打下了汗滴禾下土的小麦,河南游子无论走到哪里,能不想以一碗面,表一下难言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悯农心吗?河南烩面里有大八角、小茴香,花椒、胡椒,紫苏、葱白与姜丝,老老实实的黑粉皮,鲜艳醒目的红枸杞,纷乱无序的海带丝里,所有出味提鲜的料里,还掺有淡淡醋酸与酱香。其中主打的麻辣味,是中原人对生活滋味的百般投射,犹如一朵花绽放,还像一个作家心里有,笔下就有。做面人的情感有多少,也会在一碗面里,倾情地呈现给你。河南人在用面条提醒你,从舌尖上延伸开的历史沧桑,绵远如花椒味,厚重如黄土地。尝一口河南烩面,味觉便生磁性的振频,接着传导全身。当热辣辣、暖糊糊的汤汁,从胃里沉浸于全身血管,接着是被激活的黄土情怀,天地灵性。至此,你已不再是个吃面人了,你性情中从未有的深情的多巴胺,会在这一刻大剂量发酵。它会在恍然间,把外地异乡的所在,秒变怀旧的故园。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天敏,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邓州市作协主席,南阳市第三、四届人大代表。著有长篇小说《女人桥》、长篇历史小说《张仲景》、长篇网络小说《情人山庄》,最新出版六十万字长篇小说《张仲景传》。小说集《半醒》,散文集《流年》《逝梦的河》,发表出版作品近五百万字,全部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及各大院校馆藏,其个人资料由中国作协编入百度百科,并录入《中国作家词典》《河南作家词典》《南阳文化名人》《南阳文化丛书》《南阳作家群》。

相关链接:张天敏:河南烩面里的农耕情结(一)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