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有力推动物质文明发展。其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当前,可以从夯实思想理论基础、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加强城乡要素流动三个方面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夯实思想理论基础,提升农民精神境界。回应农民关切,强化组织领导。农民精神境界是否提升、思想理论是否扎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基层组织是否重视对农民开展理论教育。基层党组织应当以农民关切为导向,系统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创新理论学习,提升农民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引导农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贴近农民生活,提升讲述魅力。在村庄开展理论教育,不能简单地照着政策文件读,而是要从农民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将统一的政策文件“翻译成”农民能够理解的生活语言、将宏观的政策目标“转换成”农民能够感知的具体实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成”农民能够接触的经验事实,使“有意义”的理论变成“有意思”的生活,让农民“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围绕农民兴趣,丰富学习形式。我们党历来注重理论宣传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育群众的实效性。夯实农民思想理论基础,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式的理论宣讲,而是要围绕农民兴趣,开展多种农民愿意参与、能够参与、参与有所收获的学习活动。
汲取农耕文明智慧,凝聚村庄价值共识。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汲取农耕文明智慧,在凝聚村庄价值共识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村庄可以从保护文化遗产、尊重风俗习惯、提炼精神标识三个方面,为村民留住共同记忆、呈现集体印记、增强情感认同。
保护村庄文化遗产,留住村民共同记忆。村庄文化遗产是村民记忆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村庄的文化变迁,承载了村民的价值共识。保护村庄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对历史建筑、农业遗迹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修缮维护,杜绝“拆真古迹、建假古迹”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重视传统工艺、民间技艺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让活态乡土文化传下去。
尊重村庄风俗习惯,呈现村民集体印记。村庄风俗习惯是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形成的地方性文化现象,体现了村庄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在村民日常生活中镌刻着深刻印记。值得注意的是,尊重村庄风俗习惯并非是对村庄风土民俗的全面吸收,而是在充分理解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破除其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涵以及陈旧的表现形式,并以新的时代价值和现代表现形式加以引导,真正做到移风易俗。
提炼村庄精神标识,增强村民情感认同。村庄精神标识蕴藏在村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之中,体现着村民的行为逻辑和判断准则,是村民情感诉求的集中体现。村庄需要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人际交往规范,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要求,俭约自守、躬身实践的个人修养论等多个维度对村庄精神标识进行系统提炼,彰显村庄的独特魅力与人文情怀。
加强城乡要素流动,助力乡村文明发展。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于加强城乡要素流动,在实现城乡文明互鉴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命题,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当前,应当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助力乡村文明发展。
人才回流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动能。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以往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人才倾向于向城市流动,严重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乡村发展。为此,村庄应当在人才回流上下功夫,鼓励离乡人才返乡贡献,吸引异地人才来村发展,将城市文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思路带回乡村,推动农村精神文明改进创新。
资本下乡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活力。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障,农村精神文明改进创新更需要资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下乡既能够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发展机会,有效改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可能造成资源过度集中并导致系列社会问题。因此,资本在进入乡村过程中,应当加强引导和监管,确保资本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规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见》,以号召、引导、激励为重点,充分调动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的积极性,并引导其把握好方向,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资本支持。
技术进村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跨越。技术资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资源向乡村流动既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振兴,同时能够推动乡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尤其是伴随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供了更为多样的选择。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乡村道德状况测评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4CZX064〉和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农民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批准号:2023SJZD1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