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一家医院内,医生正在进行手术。
当三甲医院的新院区在禅西拔地而起,当省级医院通过合作办医“兵临城下”,当民营资本以百亿投入重塑行业规则,一场围绕患者、人才与资源的医疗“暗战”正在佛山悄然上演。佛山医疗版图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竞合与重构。
站在市二医院绿岛湖新院区观景台上东望,老城区的市一医院大楼与城西现代化医疗综合体遥相呼应,恰似这座城市医疗生态的过去与未来。五年间40%的床位增长,“东西南北中”全域布局的三甲网络,百亿级民营资本的强势入场——佛山医疗资源扩张的规模与速度令人瞩目。然而,繁荣之下暗流涌动:一边是头部医院的跑马圈地与设备“军备竞赛”,另一边是基层医院在“参天大树”阴影下的夹缝求生;一边是公立医院在公益与效益间艰难平衡,另一边是民营资本试图以技术破局重塑信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之匙不在大楼多高、设备多精,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市民在最近的半径内,获得最适配的医疗服务。
三甲西进 扩张野心与现实枷锁的双重奏
市二医院绿岛湖院区的启用,是这场扩张潮的典型缩影。这座投资33.75亿元、占地120亩、配备1200张床位的医疗综合体,承载着双重使命:对医院自身而言,这是突破老城区空间枷锁的“翻身仗”——此前其眼科等王牌科室在暑期学生视力矫正高峰已无力承载汹涌人流,市中心拥堵的交通更使发展雪上加霜。对城市而言,这是填补禅西55万人口三甲空白的战略落子。数据显示,该区域急危重症患者平均转诊时间曾长达40分钟,新院区的启用将这一时间压缩至“15分钟医疗圈”内。“这里不止是简单的扩容,更承载着佛山医疗‘西进’的战略使命。”市二相关负责人道出其深层意义。
“西进”成为佛山三甲医院扩张的共同战略方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三水医院刚刚开业,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马冈院区完成封顶,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红岗院区将于年底竣工……近五年间,全市三甲医院床位总量激增超40%,形成“东西南北中”全域布局。更引人注目的是资源下沉的实践:市一医院将手术室“搬进”高明区人民医院,重构区域急救体系。去年,一名4岁重伤儿童通过两院共建的绿色通道,在30多名跨学科医务人员联手施救下转危为安,印证了资源下沉的迫切价值。
这场“医院扩张潮”背后是双重驱动: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禅西、三龙湾等新区人口激增,倒逼医疗资源补位;另一方面,医院自身面临空间瓶颈与市场内卷压力。更大的外部挑战悄然逼近——广州大三甲医院正通过合作办医“兵临城下”。省级医院在佛山的合作项目对疑难重症患者的吸纳,形成对本土医院学科建设的倒逼机制。本土龙头不得不在扩张冲动与生存现实间寻找微妙平衡:既要跑马圈地占据新兴市场,又要避免资源过度稀释;既要抵御外部虹吸,又要防止内部同质化内耗。
明暗博弈 效率失衡、同质化迷思与人才争夺战
资源下沉的理想在现实中遭遇了梗阻。市一医院托管高明医院的“输血式帮扶”陷入尴尬困境——高明门诊量增长缓慢,市一本部急诊量却因基层转诊不畅而激增。“我们就像医疗界的‘银行’,既要保证优质资源,又要维持服务均衡。”市一管理层道出资源调配的深层矛盾。数据显示,佛山基层诊疗量占比57.96%,距2025年65%的目标仍有差距。硬件老化与患者“小病也要挤三甲”的就医惯性形成恶性循环:社区医院面临“增诊不增收”的DRG困局,三甲医院门诊却充斥着大量低质量医疗需求。“大医院吃不下,小医院接不住”的困局,使分级诊疗陷入“政策热、市场冷”的怪圈。
当骨科机器人成为市一、佛中医、禅医的“标配”,当肿瘤中心纷纷开设“中医护理门诊”,特色专科正沦为标准化配置。一台第四代骨科手术机器人采购价动辄数千万,叠加手术室改造、维护更新与专业培训,全链条成本构成惊人投入。然而,当多家医院重复布局同类高端设备,实际临床利用率与资源结构性浪费的质疑不绝于耳。为平衡DRG(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控费压力,公立医院不得不将医美、口腔等市场化科室作为“现金奶牛”——市二医美套餐成小红书热门产品,光子嫩肤定价虽低于民营机构,单次消费仍达上千元。这种“反哺机制”引发公益属性稀释的争议,迫使医院在手术刀与计算器间艰难取舍。
今年5月,医教融合领域接连上演重磅签约:市二医院与广东药科大学共建附属医院,市一医院牵手南方科技大学。这背后是尖端人才争夺的白热化——市二为引进专家开出“30万生活补贴+30万购房补贴”,市一博士后年薪高达65万元,中医院骨伤科以“机器人手术专项奖金”吸引国医大师弟子。争夺战呈现两极分化:一面是副高以上专家持续流向广深大三甲,“一线城市的平台、薪酬优势,尤其是科研转化支持差距明显”;另一面是医学博士主动下沉镇街医院寻找“自由度”。“成为学科带头人推动科室‘起死回生’,比在三甲内卷更有盼头。”一位扎根基层的博士坦言。民营资本则凭借“个性化人才战略”加入战局:和祐医院为人才定制学科发展路径,构建覆盖职业全周期的吸引力矩阵。
基层求生 差异化生存与在地化破局
在“参天大树”的夹缝中,基层医院深陷生存悖论。“增诊不增收”是普遍困境——以佛山市中心某镇街医院为例,2024年住院量增长22.91%,门诊量增16.51%,医疗收入反降6.44%。DRG控费与财政投入不足构成双重枷锁:医保按病种付费严格控费,超出额度需自行承担;政府16亿“登峰计划”重点投向11家高水平医院,基层设备更新困难。“发展基金有限,只能用在最紧迫的地方。”禅城区一位负责人道出无奈。这种“越忙越穷”的循环,折射出医疗资源“倒三角”配置的系统性矛盾。
破局之道在于激活“在地化能力”。张槎医院凭借中医治未病科实现社区卫生站中医业务量激增800%;丹灶镇整合二级医院与社区中心,构建“医联体”双向转诊通道,发挥“一个善于上扬,一个善于下沉”的协同优势;均安镇创新“五医融合”模式,在社区站点嵌入医养床位,为全人群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这些案例揭示基层生存的本质:“与其追逐三甲评级,不如让每个社区都有拿得出手的特色服务。”其成功密码在于结合本地人口结构与疾病图谱,以特色专科建立核心竞争力,同时借力“疾病预防”政策配套,通过整合创优站稳市场。
大沥医疗集团提供了另一种破局思路——三家区级医院合并为1620张床位的“佛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年门诊量超300万人次的规模跻身第一梯队。这种“三合一”升级模式响应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的国家医改导向,试图以整合替代单体扩建。然而合并只是开始,医院合并本质是管理能力的终极考验:“规模越大管理难度越高,管得好提升实力,管不好弱化服务。”医疗界比较权威的自媒体“医学界”的警示言犹在耳。能否实现“1+1+1>3”,取决于能否跨越文化融合、利益协调与服务体系重构的深水区。
民营变局 信任重塑与技术降维打击
进入2025年,佛山民营医疗机构“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加剧。中小机构在DRG改革与公立特需扩张中举步维艰,13家三甲中仅1家民营的占比,揭示其“影子军团”的尴尬。制度性制约与信任危机交织:医保报销比例(民营16%vs公立36%)限制患者选择;“公立医生水平更高”的偏见根深蒂固;个别医疗事故引发的舆论风波,使“莆田系”阴云持续笼罩。当多数患者仍对民营机构持谨慎态度时,一股新消费力量正在崛起——部分人群愿为更快捷舒适的服务体验支付溢价,形成医疗消费升级的细分市场。
头部资本正以技术赋能重塑行业逻辑。美的斥资百亿打造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祐医院,以“智慧医疗”贯穿诊疗全流程:其AI脑卒中解决方案为抢救争分夺秒。颠覆性在于双重突破:一方面以顶尖设备与AI技术筑牢“安全与质量”生命线;另一方面坚持按公立标准收费,全面接入医保,打破“民营即高价”的刻板印象。其构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态,与“健康中国”战略高度契合。
复星禅医则走出一条“精品化”路径:6500万“射波刀”(佛山唯一)、120万元一针的CAR-T疗法(佛山首例临床治愈)、全球仅十台的植发机器人,构成技术壁垒的核心装备。更关键的是“设备+专家”双高配置——肿瘤精准诊疗中心主任杨军是美国射波刀质控指南制订者之一,这样的顶尖专家禅医有十余位。其“基础医疗保民生+高端服务创价值”的分层模式,以政策灵活度实现公立医院难以复制的创新。
当禅医蝉联全国非公医院竞争力六连冠,其成功印证核心趋势:唯有“技术硬实力+服务精细度”的结合,方能重建患者信任。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中低端民营机构仍陷于信任阈值未破、服务同质化严重的红海。颐家医院的24小时专业陪护、卓安医疗的“一人一策”家庭医生、新容奇医院的省级专家下沉,都是精细化突围的尝试。政策层面释放积极信号——鼓励社会力量在康复、护理等短缺领域办医,探索与公立医院协作。广东君兰健康创始人孙存照指出:“公立医院保基本民生,将释放大量对优质服务的需求,这正是优秀民营医疗的机遇。”信任重塑需时间沉淀与行业刮骨疗毒,当“民营”真正成为“优质”代名词,破局之路方能通向未来。
破局之道 在多重钢丝上寻找平衡
站在绿岛湖畔回望,佛山的医疗扩张史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只是各声部的协调远未臻完美。三甲医院的西进填补了地理空白,却未根本解决资源的结构性错配;民营资本的入场带来了技术革新,但信任重建仍是漫漫长路;基层医院的差异化生存闪烁着智慧光芒,却难抵系统性压力。当版图上的旗帜越插越密,一个更根本的命题浮出水面:医疗资源的丰富是否必然转化为市民的健康获得感?
答案藏在每个市民的选择逻辑中——是宁可挤三甲也不踏入社区医院的惯性,也是张槎居民对中医特色服务满意度提升的投票;是镇街医院营收下滑的困境,也是丹灶通过整合实现高效转诊的曙光;是“民营即高价”的刻板标签,也是患者为和祐医院服务体验甘愿自费的消费升级。这些选择共同绘制出医疗价值的认知地图:技术的高度、设备的精良固然重要,但服务的可及性、需求的精准匹配、医患信任的建立,才是健康获得感的真实源泉。
公立医院需在DRG控费压力下,探索市场化科室与公益属性的兼容模式,避免“现金奶牛”侵蚀核心价值;资源布局应从地理覆盖转向效能提升,通过医联体、整合重组等方式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与同质化内耗;鼓励头部医院聚焦优势学科(如南海区提出的“一院一特色”),建立差异化竞争格局,同时强化分级诊疗的技术支撑与利益共享机制。佛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的终极考验,在于能否在这多重钢丝上走出“公益与效率”“扩张与均衡”“竞争与协同”的平衡之道。
这场“暗战”的胜负之匙,终将落在“适配性”三个字上——让资源与技术适配区域需求,让服务模式适配患者习惯,让改革步伐适配制度承载力。当每个市民能在最短半径内获得最恰当的医疗服务,当镇街医院不必仰望“参天大树”而能自信生长,当民营机构的招牌成为品质的保障,佛山方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建设中,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南都调研 总第744期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李平 何惠文
采写:南都记者 何惠文 孙振凌 王倩 唐宇松 李焕怡 实习生 赵孟佳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