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豫西大地,暑气渐浓,田野间涌动着蓬勃生机。走进灵宝市苏村乡胡坡村烟叶示范区,阡陌纵横间,连片舒展的烟叶如绿色波浪随风起伏,映衬着烟农们淳朴的笑脸。
“培土前要松土除杂草,减少养分竞争和病虫害滋生;培土高度得达35厘米以上,这样能加厚根部土层,改善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培土时还要结合追肥,保持土壤湿润,同时预置排水沟防止积水。”烟农王建民蹲在田边,小心拨开一片烟叶,指着根部土壤介绍道。从他娴熟的动作和条理清晰的讲解中,不难看出这位“技术控”扎实的种植经验。“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真得感谢这片‘金叶子’。”他的脸上洋溢着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胡坡村距灵宝市区29公里,全村203户721人。早年因地处偏远、产业结构单一,又缺乏特色支柱产业,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撂荒问题日益突出,村庄渐渐失去了往日活力。
转机始于2016年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进驻。三门峡烟草公司灵宝市分公司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选派精干力量扎根胡坡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队立足村情精准施策,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引导村民发展烟叶产业,以此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在工作队的精心帮扶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胡坡村烟叶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逐步发展壮大。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坚定了村两委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心。村里有效整合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使烟叶种植规模稳定在1300亩左右,年产值达600余万元,为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农村生态增值的多赢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让“金叶子”真正成为装满群众“钱袋子”的致富宝。
谈及烟叶产业的稳步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武书盈满怀自豪与感激:“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倾力支持下,我们走好了‘四步棋’,产业兴旺有奔头,群众致富有盼头。”
第一步棋:整合土地,破解瓶颈。村里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出台政策支持土地流转,通过统一深耕标准、实施奖补结合、提供技术配套等举措,实现1300余亩土地集中流转,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步棋:聚合要素,厚植根基。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以土地整合为引领,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集聚,逐步打造优质烟叶产业链。一方面,依托烟站“烟农夜校”促进村民与技术专家、种烟大户交流学习;借助三门峡烟草公司与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平台,选派烟农到高校“深造”。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有技术、有资金的人员返乡创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补齐技术和管理短板。
第三步棋:完善设施,科技强农。为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驻村工作队将改善基础设施作为关键突破口。经多方协调争取,村里修通2条贯穿烟田的水泥路,解决了运输难题;配套建设烟用水窖26个、电能烤房46座、输水管网1条等现代化设施,显著提升了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抗风险能力,筑牢了烟农增收的“压舱石”。
第四步棋:支部领航,服务增效。在工作队指导下,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借力三门峡烟草公司上线的“金叶惠农”服务平台,整合物资供应、技术指导、劳务对接等服务,为村民提供从育苗、移栽到采收、烘烤的“一条龙”服务。这不仅激活了合作社的经济功能,带动村民就业,更有效解决了烟农用工难、雇工贵的问题,助力产业降本提质增效。
郁郁葱葱的烟田里,烟农陈建学正带着几名妇女培土。她们动作麻利,一边劳作一边拉家常,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我们这些出不了远门的妇女,在家门口一天能挣100多块钱,还能顾上家里,真是一举两得!”村民王爱玲的话引来了一片会心的笑声,笑声里满是对幸福生活的满足。
一片“金叶”筑富路,真情帮扶促振兴。在三门峡烟草公司灵宝市分公司的持续助力下,如今的胡坡村,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丰产田,外出村民纷纷返乡创业。“金叶子”不仅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更让村庄焕发新生机:道路整洁、庭院错落,村民脸上笑容洋溢,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金叶连片成海,铺就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在灵宝烟区,像胡坡村这样依托烟叶产业实现蝶变的村庄还有很多,它们正以蓬勃的活力,在乡村振兴之路上阔步前行,谱写着新时代和美乡村的崭新篇章。(来源:河南省烟草公司三门峡市公司 作者:武秦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