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江东
关于“人 神 海”的设计
来自清华建筑学院的刘怡佳和张馨,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参加了2025 国际七校研究生联合设计课程,这是一个由清华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七所学校发起的项目,题目是厦门高崎寨社区更新城市设计。由于她们选择后续投入理论研究,这个课程上的设计项目也成为她们在学生阶段的最后一个设计。
项目位于厦门本岛北部高崎寨的城中村,城市环境十分复杂,狭窄的街道,密集的住宅以及几乎不存在的公共空间,村民们生活在一种并不友好的密度中,而在另一方面,在这种复杂与饱和的建成环境背后,由于闽南地区统一的海洋文化与妈祖信仰,村民们通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公庙与宗祠,建立了彼此之间的连接。
高崎寨的城中村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看到那里有很多宗祠和公庙,这其实是当地人为数不多的公共空间。”闽南地区的神明文化不同于北方大多数地区的庙前祈福,而是一种更加生活化的存在。在高崎当地最重要的便是万寿宫,它的门前如今依旧伫立着元代的石碑,除了日常的祭拜与烧香之外,村民们经常在庙前的石桌上打牌喝茶,另外还有许多小公庙分布在村子各个地方,供奉着不同的神明,每天也上演着村民们不同的生活故事。
高崎寨街景
这里独特的神明文化吸引了张馨,她表示:“我和刘怡佳都是北方人,闽南地区的海洋与神明文化,对他们来说有很重要的连接意义,和我们过往的生活经验很不一样,同时,当地的宗族也通过一种地区的血脉在进行连接。这些都让我们感觉这个选题很有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她们逐渐关注到了闽南地区独有的民俗仪式——“绕境巡安”,这是一种大型社区祈福活动,居民抬着神像巡游多个村庄,象征神明巡视带来平安。她们在确定好主题之后,希望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对这一民俗形式进行当代重构。
当地的居民
指导教师韩孟臻老师和许懋彦老师建议她们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关注建筑是否真正融入环境,提供一个展示和激发仪式神圣感的场所,而不是仅仅考虑建筑本身的好看与否,要克制建筑师过分表达自己的冲动。她们起初在高崎海滨设计了一个木构搭建的观海看台,但韩老师觉得这种设计太“生硬”了,“你希望大家去看海,去感受海的文化,但是这个人工构筑物只是孤零零地插在了海滩上,没有跟自然产生联系,你要去想在这个地方到底怎么让人们看到海,去感受它的潮汐以及一天中的变化,感受海和神明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回到场地本身。”
于是她们便开始进一步挖掘这种文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内核在触动着自己。
纪录短片《关于人,海,神的关系》
在一则描述闽南文化的纪录短片《关于人,海,神的关系》中,开篇的一句话让她们深深着迷,“人,海,神,构成了这方天地”。在高崎寨的土地上,有承载万物生息的海洋,象征神明文化的万寿宫,代表宗族传承的林氏宗祠,于是她们自然而然地选定了“人,神,海”的主题。通过对当地巡安绕境路线的优化设计,串联起宗祠、宫庙、大海,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铁路、高密度社区等等。
巡安绕境路线设计图
巡安绕境路线的圈层激活
巡安绕境仪式时间轴
高崎寨巡安仪式重构轴测图
“在我们真正总结出巡安绕境仪式的主题内核后,进行路线上节点设计的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需要注重人群,仪式,场地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神,海’的平衡,这样也就不会做出特别‘炫耀’的设计,而是一种轻质的介入。”关于这一主题的意义,刘怡佳这样回忆道。她们在讨论仪式的细节时也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开心,构思如何把节点做得更有地域气氛,更加适合举办民俗活动,想象当地人会如何在自己的设计里完成仪式。
万寿宫
林氏宗祠
海鲜市场
高崎海滨
在后期的深化里,她们在图纸的表现上加了很多配景来强调“人”在这场仪式中的参与,配合闽南地区色彩鲜艳的游神活动,更加表现出了城中村举行仪式的氛围。
相比于之前规划大尺度轴线和街区的城市设计项目,在这一次的设计中,她们为自己的作品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深入到当地文化后,可以通过设计来宣传闽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刘怡佳表示:“能够把自己想表达的都做出来感觉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七校联合设计课程师生合影
“这是我们第一次合作设计,之前其实彼此也不太了解,而当投入到合作时却发现我们之间有非常互补的气质。”张馨和刘怡佳开心地说道。
设计中的情感
回望本科的学习经历,刘怡佳还能记起自己大三在大师班的设计,那也是她最特别的设计。当时的题目是“与独特生命契合的居所”——为某个个性鲜明的人与思想定制一处居所,因为自己很喜欢作家三毛,便为她设计了“一个忧伤的流浪之家”。
“通过对三毛文字中丰富意向的体会,我认为她之所以追求自由是为了真正建立自己,一个忧伤的流浪之家可能不能满足她全部的生活要求,但却是三毛独有的、完全掌握的一个空间,是她内心的写照——忧伤而温柔。对于如何实现这种流浪,通过布料的层叠营造空间氛围,固定不同的抽绳可以形成不同的形态,其实设计成果的细节并没有很完善,但这是第一次让我理解做设计需要情感表达,需要去敏锐地捕捉特别之处,再通过空间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回忆起自己当初有些稚嫩的设计想法,刘怡佳依然在探寻设计的意义。
一个忧伤的流浪者之家设计图
在刘怡佳的设计中,情感被反复提及,因为在她眼里,这是空间独特性的重要保证。投入了感情后,才会出现各种有趣生动的生活场景。
当问及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本科设计时,张馨提到了大二上做的北京四合院改造项目,这同样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城市特殊空间类型的设计,从北京方正的街道肌理到高崎相对混乱的城中村布局,她感受到了一种类比的相似性。
“朗圜半舍”模型和渲染图
在对未来城市的畅想中,面对AI对各个领域的冲击,张馨想到了在课上所学的内容,“我们需要发掘人的独特性和创造力,更多关注城市和生活本身,尝试跳出原有的知识框架,真正发现细节。”“希望建筑师可以用更谦逊的方式去设计城市。”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于“人文清华讲坛”,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