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增长动能减弱的挑战,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必然要求,更是驱动河南农业实现系统性重塑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深度融合前沿科技,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根本性跃升
构建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河南农业的突破性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之上。当前,河南拥有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原农谷等重要平台,但在基础研究能力、企业创新活力、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一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原农谷打造成为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峰”。关键在于聚焦“基因编辑、智能农机装备、合成生物技术、农业传感器与芯片”等前沿颠覆性领域,设立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长期稳定支持。同时,积极融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项目落地河南。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活企业创新动能。实施“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攀登计划”,遴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和创新意愿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显著提高农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如探索提高至100%甚至更高),实质性降低创新成本。设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补偿基金,分担企业投入前沿技术研发的高风险。强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力量,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三是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全省主要农区,布局建设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网络。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市场化、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紧密协同。
推动全链条数字化转型,重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劳动力同等重要的新型农业生产要素。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农业生产全过程、全链条,是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一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将数字化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标准之一。实施“数字农田筑基工程”,优先在已建成和新建的高标准农田部署物联网(IoT)感知终端、北斗导航定位基准站、气象监测站等设施,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的实时精准感知。加快建设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气象、土壤墒情、病虫害监测、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经营主体等全域、全量数据的归集、治理、标准化和安全有序共享,为智慧决策提供支撑。二是加速智能装备普及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精准化、智能化、无人化转变。设立省级智慧农业装备购置与应用专项补贴,重点向智能拖拉机、无人植保机、精准播种—施肥—施药一体机、农业机器人(采摘、分拣)、智能灌溉系统等倾斜。探索“无人化农场”示范建设,集成应用各类智能装备与系统。创新服务模式,发展“共享农机”平台,解决小农户应用智能装备的经济性问题,提高高端农机具的社会化利用率。三是构建普惠高效的数字服务体系,建设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一体化数字农技服务云平台,整合专家在线问诊、精准气象预警、病虫害AI图像智能识别、农产品市场行情大数据分析、农资质量追溯、线上培训等功能,实现“一部手机管农事、种好地”。着力培育一批扎根河南、服务精准的本土化、专业化数字农业服务商(DASP),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全流程、托管式或菜单式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
拓展产业边界与价值空间,培育增长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要求突破传统农业的边界限制,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是抢占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依托河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合成生物技术,建设国家级生物制造产业先导区。重点布局和扶持植物基蛋白替代食品、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PLA)、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与保健品、生物源农药与肥料等产业。打造从优质原料种植(田间)到生物发酵、合成(车间)再到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的完整生物经济链条,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几何级倍增。二是织密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针对河南果蔬等鲜活农产品损耗率较高的问题,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强链工程。着力构建覆盖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田头预冷、产地仓)到消费地“最后一公里”(前置仓、冷链配送)的高效冷链骨干网。大力推广产地预冷、智能分拣分级、全程温湿度监控与追溯等技术和装备,显著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保障品质,扩大销售半径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激活“农业+”新业态新价值,大力推动农业生产与文旅、教育、康养、电商等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景观农业、艺术农田)、认养农业(定制专属农场)、都市农业(屋顶农场、阳台农业)、康养农业(田园综合体+健康服务)等新模式。整合资源,打造具有广泛认知度和美誉度的“豫农优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矩阵,并支持地方特色品牌发展。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媒体手段,讲好河南农业品牌故事,拓展高端消费市场。四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新质生产力培育全过程。加快制定河南省主要农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与标准。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农药减量增效等绿色生产技术,以及“种养结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循环农业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农业碳汇交易市场,对采用经认证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的经营主体,给予生态补偿、优先获得绿色金融支持(如低息贷款)等政策激励。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创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机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权益的前提下,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实践。因地制宜推广“确权不确地、土地股份合作制”“委托流转+全程托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等多种模式,破解小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的有效路径,优先用于支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文旅设施)。二是强化多元化金融支持保障,设立省级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风险投资投向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并提高保障水平,同时加快创新开发适应新需求的保险产品,如智慧农业装备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种植养殖收入保险等,有效化解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深化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引导其深耕本地,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提升对农业科技企业、智慧农业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质效。
三是构建现代乡村人才引育体系:实施“中原农匠”振兴计划,聚焦现代种养、农机操作、农产品电商、乡村文旅等实用技能,培育大批扎根乡村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设立农业科技顶尖人才引进专项,面向全球引进农业前沿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大学生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家兴乡的激励机制,在项目支持、融资便利、荣誉表彰、参与乡村治理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让他们在乡村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四是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数据是智慧农业的“石油”。需尽快研究制定农业数据确权、分类分级、流通交易、安全保护等相关规则与标准。探索建立省级农业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或交易所),在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推动政府部门掌握的涉农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共享,鼓励农业企业、服务商在合法合规基础上进行数据交易与开发利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