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顶山高新区集聚了144家战略性新兴企业。
在1.7万名从业人员中,80后、90后占比达60%。面对新业态蓬勃兴起、新就业群体快速增长的态势,如何实现“铁打的组织”兜住“流动的群体”,成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必答题。
“我们以组织体系化、管理智慧化、服务精准化为抓手,推动党的组织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转变。”7月10日,平顶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孙国权说。目前,全区已实现党组织整体覆盖率82.35%、党的工作覆盖率100%。
走进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墙上的“联动作战图”格外醒目,清晰标注着从党工委到企业党支部的四级联动机制,彰显出“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系统思维。
“单靠组织部门单打独斗不行,必须构建大党建格局。”党工委副书记余明杰说,区里创新建立“1+6+N”工作体系:1个专项攻坚专班统筹,6大产业园区党支部联动,N个职能部门协同。通过“行业归口+属地兜底”双轨机制,将85家新兴企业全部纳入管理网格。
在具体实施中,高新区党工委召开新兴领域“两覆盖”集中攻坚推进会,部署攻坚阶段任务,并组建新兴领域“两覆盖”百日集中攻坚工作专班,党工委副书记任组长统筹抓总,行业主管部门+六大园区+乡(镇、街道)协同联动,专班成员具体落实工作任务,形成联动工作格局,构建高新区党工委——高新区“两新”工委——高新区“两新”工委党企连心服务中心——企业党支部的工作体系。该区还创造性地推行“三同步”工作法:企业注册同步采集党建信息、项目落地同步规划组织建设、人才引进同步培养党员骨干。仅今年上半年,该区就新建党组织26个,孵化党员示范岗70个。
智慧化赋能:打造动态管理“云中枢”
高新区打造的党建“云中枢”平台,与市场监管、税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系统对接,自动抓取企业注册、用工、经营状态等数据,实现新兴领域党组织基础信息实时更新。
六大园区根据系统筛查的数据,实地走访各家企业,重点排查互联网重点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注重交叉对比、动态校准,按照“三有标准”形成最终台账,建立“一企一档”精准台账。
遵循“行业归口、业务主管、属地兜底”原则,按照摸排的总台账,专班人员召集六大园区及乡(镇、街道)工作人员,进行企业划分、责任划分,确保每个企业有人服务管理,并设定成立党组织攻坚台账,责任到所属产业园区、乡(镇、街道)兜底,做到任务清、责任明。
这一套集组织建设、党员管理、政策服务于一体的流程,让“政策找人”成为现实。润和电气科技等企业通过平台“一键匹配”政策红利,真切感受到“党建就是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精准化服务:激活发展“红色引擎”
在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党支部的协调下,辖区34家企业成功完成科技创新券申领,累计申领金额达913.36万元;专利申请总量达到22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7件。该局还主动对接重点企业,深入挖掘技术合同存量,指导督促企业及时完成技术合同登记。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完成技术合同登记48份,登记金额53692.52万元。
该区“两新”工委党企连心服务中心,内设“红色服务驿站”“便民服务中心”“图书室”“线上直播间”,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法律援助等暖心服务;建立“党建+人才”服务机制,为企业党员职工提供技能培训、职称评定等支持,已累计为企业服务400余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241个。
尼龙新材料产业园区党支部打出“政策解读会+一对一辅导”组合拳,助力企业不断完善创新体系。“从知识产权布局到研发费用归集,园区专班全程提供指导,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近日,拿到高企证书的赛伏特质量检测公司负责人感慨道。
如今,在高新区,党建与发展的同频共振效应日益凸显:上半年,全区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44.8%,发明专利数量提升12.5%,技术合同登记额达5.37亿元。在这片创新热土上,“红色基因”正深度融入发展血脉,持续释放着澎湃动能。(来源:平顶山高新区管委会 作者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