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次‘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来看,从前期的学术研究支撑到相关主题策划到展陈形式创意再到整个宣发推介等,在针对甲骨文的资源挖掘、学术研究、价值阐释和创意传播等环节,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展览能够获得广泛关注和较好口碑的原因所在。”
□叶一剑
7月11日,“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观众戴上智能眼镜,便瞬间置身3000多年前的大邑商,体验当一天商朝人的生活,由河南日报社携手原力数字科技打造的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成为展览的热门打卡项目。
据报道,此次展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协办。
展览以“甲骨千年 见字如面”为主题,通过文化、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展示甲骨文的深厚魅力与现代活力。整个展览分为三大展区:第一展区展示了甲骨探源、文字衍化;第二展区展示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的甲骨文数字艺术及装置;第三展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公众走进甲骨文的世界。
就展览效果来看,本次展览不仅在香港当地引发了广泛的观展热情,激发了当地居民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且展陈设计中所表现出的学术严谨性、阐释专业性、表达艺术性、手法多元性等,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厚重河南如何优雅表达?”的延伸性思考和讨论。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众所周知,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不仅坐拥5项世界文化遗产、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超过6.5万处,数量居全国第二。一系列考古活动的展开,几乎每年都有增量历史文物的重大发现,并由此延伸出更加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故事元素。
基于此,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依托河南独特、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资源,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将这些“最安静的风景和最沉默的文明”,以多元的方式让更多人轻松了解和体验?或者说,厚重河南如何轻盈表达?
就“厚重河南的轻盈表达”过程来看,其实可以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环节:挖掘,研究,阐释,传播,消费,然后是再挖掘,再研究,再阐释,再传播,再消费……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每一次实现变现以后,都可以反过来支持更大范围的文化资源挖掘,也可以支持更加深入的研究,当然也可以推动更加专业的阐释、更加立体和更大范围的传播,进而实现更大规模的变现。由此,围绕“厚重河南的轻盈表达”可以形成一个基于价值闭环构建的跳跃式生长螺旋。
就这次“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来看,从前期的学术研究支撑到相关主题策划到展陈形式创意再到整个宣发推介等,在针对甲骨文的资源挖掘、学术研究、价值阐释和创意传播等环节,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展览能够获得广泛关注和较好口碑的原因所在。
当然,除此之外,近些年来,以河南日报社、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为代表的有关机构,围绕甲骨文的文创开发也进行了很多创新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通过文创实现了对甲骨文的广泛科普和创意传播,也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并为进一步推进甲骨文有关的资源挖掘、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价值阐释、创意传播等提供了厚实支撑。
通过对这次展览和之前有关部门所推进的甲骨文创意呈现,让我们对如何通过文创开发和运营助力厚重河南的轻盈表达有了更多直观的体会,进而对“什么是好的文创?”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比如,在笔者看来,好的文创应该是可传播的文创、可使用的文创、可食用的文创、可共情的文创、可收藏的文创、可量产的文创等。
无文创,不传播,无文创,不表达。在笔者看来,就包括甲骨文在内的厚重河南的轻盈表达而言,文创产品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最重要、最合适的载体、工具和形式之一。为此,在进一步推动厚重河南轻盈表达的过程中,高质量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创综合服务体系和培育文创创新创业生态,是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的工作之一。
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河南文创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二是河南文创的商业变现体系构建,三是具体的文创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这三者实际上共同构成了“文创中原小生态”。通过该生态,不仅可以促进河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实质性支撑河南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构建,进而大幅度提升厚重河南的轻盈表达质量,让更多中原文化符号走向世界。
(作者系方塘智库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