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那可是咱祖祖辈辈扎根的地方,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可如今,它正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变革”。咱平时光盯着“娶妻难”这事儿了,却没留意到,农村已经出现了三个更严重、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杀手”,正一点点侵蚀着乡村的未来,而且它们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你我身边。
1、农村“空心化”
现在走进不少村庄,那场景,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以前那热闹的鸡鸣犬吠声没了,孩子们嬉笑玩耍的身影也瞧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老人孤零零地坐在墙根下晒太阳,村口的路,一年到头也没几个人走。为啥会变成这样呢?年轻人集体“出走”了呗。
进城打工成了大家默认的出路,谁还愿意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呢?亲情也跟着出现了断层,有些老人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子女几面,有些孩子连爸妈的声音都认不出来了。
就像河南驻马店的王大娘说的:“以前村子热闹得很,现在除了风声,就是老人的咳嗽声。”这哪是冷清,这分明是农村在走向“断代”!
2、大片大片的良田成了荒地
咱这可是农业大国,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不可思议?为啥会这样呢?种地不划算呗。辛辛苦苦种一年地,赚的钱还不如出门打工一个月多。而且老人年纪大了,种不动地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回来种。
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撂荒耕地已经超过了1亿亩,占比近10%呢!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更糟糕的是,荒地杂草丛生,虫害泛滥,破坏了生态环境;粮食产量下降,地区经济也跟着“失血”。
四川眉山的老李就无奈地说:“眼睁睁看着地荒了心疼,可是没人愿意回来种,能怎么办?”这哪是地在沉睡,这是农村发展在倒退!
3、农村教育也成了个大问题
教育可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可在一些乡村,这扇门正在慢慢合上。为啥呢?教师流失严重啊。工资低、条件差,好多老师干两年就走了。学生也越来越少,家长都带着孩子进城上学了,农村学校冷清得就像寺庙一样。
过去十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近一半!这可不是学校不重要了,是没人愿意留下来教书,也没人愿意来上学了。湖北某村的校长就忧心忡忡地说:“村里剩下几个孩子都跑到镇上去了。
我们学校,明年可能就要撤了。”当教育出现了断档,未来还有多少人愿意回到农村呢?
这些问题,很多人都觉得是“自然变化”,是没办法的事儿。但实际上,每一个“怪象”背后,都藏着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比如不作为、看不到问题的重要性、舍不得放弃一些陈旧观念等等。如果再不解决这些问题,乡村可真就变成“养老院+荒地+废校”了。
那出路在哪儿呢?要想让农村重新活起来,就得“三箭齐发”。
得让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住。产业是关键,特色农业、电商、乡村旅游这些,不能光写在文件里,得让年轻人真能靠这些赚到钱。生活配套也得跟上,通路、通WiFi、有医疗、有幼儿园,这些都得有。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回来,是回来了也没法好好生活。
土地得动起来,农业得赚钱。农机补贴得实实在在,不能走形式;技术推广、品牌培育得做到位;农产品不能再“种得多卖不掉”了。得让种地的人能靠种地过上体面的日子,这样农业就不会再是被遗弃的行业了。
教育得强起来,孩子才愿意留下来。教师待遇必须提高,不能让坚守在农村教育的老师寒心;城乡教育资源要联通起来,不能让农村孩子一出发就落后。让孩子在村里也能看到未来,农村就不会成为一条断头路了。
农村还能等多久呢?地在荒、校在撤、人在走……不是农村不要人,是我们太久没为它出真招、下真功夫了。是时候问问自己了:农村还活着,可要是再不“抢救”,我们还能留给后代一个怎样的家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