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魏静敏 通讯员 顾红
盛夏时节,南阳盆地骄阳似火,伏牛山区的猕猴桃园里,翠绿叶片在热浪中轻卷,一串串青绿色果实正处于膨大关键期。7月7日至8日,河南省大宗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陈锦永带领团队,深入内乡、西峡两县的猕猴桃基地,将“科技良方”送到田间地头。
田间“把脉”
洞悉猕猴桃生长需求
7月7日下午,在内乡县湍东镇湍河西路铁路桥北的河南伏牛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猕猴桃基地,陈锦永指着“中猕2号”的新梢说:“新梢长得太密,就像人穿了厚衣服,不透气怎么能长好?”随后,他现场示范“一干两蔓+羽状分枝”的整形技巧,“主干要像脊梁骨一样挺直,主蔓向两边伸展,新梢要像羽毛一样排列整齐,这样既不相互遮挡,又能充分接受光照。”
在西峡县五里桥镇的软枣猕猴桃园,果农金小童看着稀疏的枝条满心忧愁地询问:“陈老师,苗子种了两年,发枝总是跟不上,是不是品种有问题啊?”陈锦永俯身翻开根部土壤,捻起土块查看后解释道:“这土攥成团,松开不散,说明湿度太大或土壤黏重,导致透气性差。”
团队成员孙雷明、顾红随即打开土壤参数检测仪,屏幕上的数据证实了这一判断:土壤水分偏高、氮磷钾含量偏低。“这些数字就是猕猴桃的‘体检报告’。”陈锦永指着数据进一步说明,“现在追施高氮复合肥,就像给幼苗喝‘牛奶’,能促进枝叶生长;立秋后换成磷钾肥,有助于枝蔓成熟和花芽分化。松松土让根系透气,枝蔓自然就能长得旺盛。”
现场“开方”
将实验室技术应用于田间
7月8日上午,在西峡县丁河镇“中猕2号”标准化生产园,陈锦永手持疏果剪演示疏果技巧:“疏果不是狠心下手,而是给果实腾地方,要把小果、畸形果疏掉,每枝留3—4个果就行。”
“以前总觉得果多就好,舍不得疏果,结果满树都是小果,卖不上好价钱。去年按照专家说的疏果,单果重从80克涨到110克,每斤多卖1块钱,这账很划算!”果农王建国一边记录一边感慨。
“枝蔓要像‘列队的士兵’,平行生长不交叉,叶片充分见光,光合作用强了,果实甜度自然就高。”陈锦永继续讲解。果农们逐渐明白了这些“良方”里的学问:“一干两蔓+羽状整形”能够兼顾通风、采光与养分输送;氮磷钾肥的“时序搭配”要符合猕猴桃生长发育的需求。
内乡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杨永峰说:“去年按照专家的方法管理,亩产提高了300斤,优果率从50%提高到70%,200亩果园多赚了近40万元。”
这些“良方”源于实验室多年的研究积累,包括“中猕2号”适宜的定植密度、枝蔓间距、留果量以及架形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等。“在实验室多做十次试验,果农就能少走十年弯路。”陈锦永常对团队成员说,“论文要写在大地上,数据要变成农民能懂的‘土办法’。”
样板“扎根”
科技助力产业振兴结硕果
在西峡县丁河镇猕猴桃产业园区,一片标准化“样板”果园成为当地的“技术教材”。这里的每一株果树都有“身份档案”,记录着定植日期、修剪记录、施肥种类、土壤检测数据等信息。“全年管理日历”。
“以前学技术靠‘看邻居’,现在跟着样板园学,心里踏实多了。去年照搬样板园的‘一干两蔓’整形技术,我家的‘金桃’不仅采摘方便,病虫害还比往年减少了30%。”一位果农说。如今,这样的“样板”在南阳遍地开花。
“一颗猕猴桃,能串起一条产业链。”西峡县猕猴桃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当地已形成从种植、分拣、储藏到加工的全产业链:鲜果通过冷链物流运往全国,果皮、果渣制成酵素,枝条粉碎后还田做有机肥。
陈锦永望着果园里果农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期待:“未来的猕猴桃,不仅要好吃,还要有‘南阳味道’,依靠品牌闯荡市场。”夕阳西下,果园的温度渐渐回落,陈锦永团队的身影仍在园内穿梭。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修剪整齐的枝条,精准的施肥方案也成了土地焕发活力的科技火种。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数据表格到丰收果实,科技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让南阳的猕猴桃园结出甜蜜的“振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