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张学瑞 宗琮 滨州报道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防灾减灾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如何推进风险减量服务、创新巨灾保险机制、强化科技防灾能力,成为行业探索的重点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滨州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农业防灾减灾的决策部署,围绕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整合保险资源与防灾减灾技术,积极探索“农险承保机构+防灾减灾中心”的防灾减灾模式,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由灾后被动理赔向灾前主动防灾减灾转变,全面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
“农险承保机构+防灾减灾中心”的防灾减灾模式是从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少农民因灾损失、构建农业减灾防灾体系的全局着手,深入开展“农业保险+”探索试点,积极引领全市保险行业转变机制,创新构建起“防重于赔,防赔结合”的防灾减灾模式,建立政企合作的各级防灾减灾中心,通过“小投入”实现“大防范”,为农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未雨绸缪:科技赋能,疏通渠道防患未然
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为应对这些挑战,滨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保险行业将防灾关口前移,依托科技手段和基础设施改造,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在沾化区富源街道张王村,记者看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滨州市分公司联合当地部门正对重点区域排水系统开展全面排查。机械与人工协同作业,彻底清除沟渠淤积的杂草泥沙,确保排水畅通。人保财险滨州市分公司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加大资源投入,深化与农业、气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如人工降雨、防雹),运用大数据与气象模型实现灾害预警前置,同时建立作物生长全周期监测机制,动态评估风险等级。
今年以来,安华农业保险滨州中心支公司在滨州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的指导下,在惠民、邹平、滨城和沾化成立了安华农业保险防灾减灾中心。在主汛期到来之前,组织工作人员与当地的政府主管部门联合开展汛期排查,并针对河道、沟渠不够通畅的片区积极调配挖掘机开展堤坝加固、护坡修缮及桥洞疏通等防灾救灾措施。安华农业保险滨州中心支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由灾后被动理赔,向灾前主动预防转变。通过与农机服务公司合作,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发挥“保险+防灾减灾中心”的职能作用。
在邹平市孙镇刘张村,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滨州中心支公司邹平市农业保险防灾减灾中心的挖掘机正在田间开展河道清淤作业。公司经理刘重光介绍:“在滨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我们已完成3000米低洼区域渠道清淤,基本覆盖孙镇易涝区域。下一步将在汛期来临之前,还将开展低洼区域渠道清淤,大幅降低涝灾风险,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多方共赢:政企协同,提升农业抗灾韧性
保险业从“事后赔付”转向“事前预防”的模式转变,不仅体现了现代风险管理的核心价值,更赢得了地方政府和农户的高度认可。
在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滨州市中心支公司设立的防灾减灾中心正与农户共同商讨清淤路线。记者了解到,北贾村有近千亩的耕地,是一个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村民大多都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很大。今年成立农业保险防灾减灾中心,把“事前预防”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实实在在为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北贾村书记张秀萍感慨道:“以前受灾后只能等待理赔,如今保险公司主动上门帮忙解决问题,村民种地更放心了。”
中国人寿财险滨城区支公司经理柳晓林表示:“传统农业保险侧重灾后赔付,难以满足农户灾前预防需求。今年在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我们成立农业保险防灾减灾中心,推动从‘被动赔付’到‘主动防范’的理念升级,这是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举措。”
博兴县店子镇新张村村民张增方对此也深有体会。他承包的500亩田地因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困扰,中华联合保险的工作人员主动带来机械设备疏通沟渠,有效避免了潜在损失。
滨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汝敏表示:“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从灾后赔付向灾前预防转变,是农业农村部门与保险机构共同探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灾前预防不仅能减少损失、降低赔付,更能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据悉,滨州市已系统布局覆盖全市的“农业保险防灾减灾中心”,整合各级保险资源,为农户构筑了坚实风险屏障。
这一创新模式通过政企协同、科技赋能和全域覆盖,实现了“农户增收、保险减赔、粮食安全”的多赢局面,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滨州经验”。下一步,滨州市将继续深化风险减量服务,探索巨灾保险等创新工具,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更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