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本来从制度上杜绝了“豪门恩怨”。
奈何,老宗克服了“国家计划”——媒体报道称他与“影子夫人”还育有2子1女,于是,在他去世一年多后,围绕“21亿美元信托”的继承之战公开化了。
这其中的狗血内情,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其实也没有必要知道。
我最近关注这个八卦,更多是看到了一些“公共价值”——这事儿再一次说明,群众虽然眼睛雪亮,其实看不到什么真相,不过是活在想象之中。
宗庆后于2024年2月去世,突然走上神坛,商界圣人,富而有仁、关爱员工的印象拔地而起,尤为突然的是,他的形象与“爱国”不可分割,由“布衣首富”进而“民族企业家”。
由于这还不足以彰显对老宗的崇敬,农夫山泉老板钟睒睒被拿来当参照物——这哥们儿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遭受“忘恩负义”甚至“汉奸”的骂名。农夫山泉的销售一度暴跌。尽管他一度公开辩白、控诉,并责难张一鸣放纵算法给他造成巨大影响,并没有用。
总之,那时候网上对宗庆后的悼念络绎不绝,对钟睒睒的鞭挞如滔滔江水。
后来有消息说,这一事件的背后有水军操纵。
网民为什么这么好操纵?爱国与卖国的标签为这么好用?
因为相当多的人活在“黑白世界”,他们相信这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而他们拥有“火眼金睛”,好坏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最近宗家的豪门恩怨与继承之战,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不过是很好地说明了,世界不是黑白的,而是色彩缤纷纷繁多样的。
宗庆后被爆出有曾是公司前高管的“影子夫人”及“外籍子女”,甚至在海外成立“信托基金”,这让他的形象更“立体”了。
与抽象化的“民族企业家”形象相比,立体的更鲜活,也更趋于真实。
更为真实的是,不管他在构建帝国的时候多么传奇、神武,他总有力有不逮之处,总有被欲望、人情所累的一面。
帝国的传承向来是一个巨大的麻烦和风险。
多少帝王在这个事情上折戟,闹得血雨腥风,几乎动摇帝国根基。不信的话,去看看秦始皇、汉武帝、唐高祖、明太祖的身后事。
在江山与利益面前,血脉这东西向来不靠谱。
在奥斯曼帝国,王子们通过竞争上岗,获胜者成为新苏丹,然后会把其他兄弟全部杀死。
在北魏时期,曾有“子贵母死”制度,一旦确立太子,太子的母亲会被赐死。
在江山和利益面前,血脉这东西一向可以作为武器。
生在新社会,宗家大小姐作为嫡长女的地位无可撼动,不必担心有玄武门之变或靖难之役。然而,“弟弟妹妹”凭着血脉到法庭上讨说法,不管结果如何,都会让老宗打下的这片江山面临重大危及。
或许,宗庆后走之前已经把一切安排妥当。然而,历史安排向来难以约束新的利益冲突。
尤为重要的是,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家族恩怨。娃哈哈的第一大股东是国资能否坐看乱局?信托基金的美元是怎么出海的?在处理公开化的家族矛盾时他们是否还会顾及这种冲突可能重创帝国根基?
这些问题,宗庆后离开之前是想象不到的。
帝国的开创者往往是“单纯”的,宗庆后也不例外。他们的成功让他们相信,一切尽在掌握。他们成功的时候被外界神化,时间久了自己也相信能够搞定一切。
然而他终究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俗世中人,突破不了某种局限。比如,他像很多男人一样,想有儿子。
他开辟了一片江山,也给后代做了一个局,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又眼花缭乱。
“局中”的宗庆后,不是商界圣人,不是民族企业家,也无涉兴业报国情怀,而是一个对身后事无能为力的逝者。
这不符合一年前一些媒体的定调,也不符合一年前一些网民的想象。
调子与想象,从来与真相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