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承办的2025年河南省“最美医生”学习宣传活动候选人产生。即日起,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客户端、“健康河南”微信公众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官方平台)、“医药卫生报”微信公众号进行2025年河南省“最美医生”候选人事迹展示,接受群众评议。
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宣传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在扎实推进健康河南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医务工作者先进典型,展现医务工作者坚持生命至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面貌,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和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努力推动河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活动启动以来,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卫生健康委,航空港区教文卫体局、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及省直医疗卫生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向组委会报送推荐人选。截至5月15日,共收到符合条件的推荐材料64件。主办单位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初评,最终确定了20名候选人。现将候选人名单公布(按姓氏笔画排序),接受社会评议。
评议方式:
手机登录“大象新闻”客户端进入2025年河南省“最美医生”学习宣传活动专区,或微信关注“健康河南”微信公众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官方账号)、“医药卫生报”微信公众号,查看候选人名单及事迹,如对人选有异议,可实名向组委会办公室举报。
展示时间为:
7月16日8时—7月20日20时
2025年
河南省“最美医生”候选人事迹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序)
1. 卫海燕:儿童罕见病领域的“生命解码者”
卫海燕,女,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医师。获评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获郑州市“最美母亲”等称号。
关键词:儿童罕见病领域的“生命解码者”
卫海燕深耕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病领域34年,从纷繁的临床表现中抽丝剥茧,破解藏在基因里的致病密码,阻断遗传疾病向下一代传递。曾获得省、市医学科技奖7项,主持国家、省、市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27篇,参编专家共识15部。
卫海燕注重临床和科研双翼齐飞,开展河南首个儿童生长发育多中心研究、主导成立河南省儿童疑难罕见病诊疗中心、构建108家成员单位诊疗联盟、创新性地设立青春期医学病房……同时,她还把科室团队打造成“临床—科研复合型战队”,并通过举办学术活动,促使全省内分泌遗传代谢专科医生从不足20人增加到400余人,为全省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疾病的治疗作出了突出贡献。
卫海燕经常自掏腰包或者借助社会公益基金帮助贫困患儿解决医疗费用难题;创建患者免费咨询群;连续多年举办肥胖儿童减重夏令营,成为众多儿童的健康守护者。
2. 马海军:微创脊柱领域的“能工巧匠”
马海军,男,汉族,198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微创外科副主任医师。获河南省卫生健康系统“优秀青年”称号;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二、三等奖各1项。
关键词:微创脊柱领域的“能工巧匠”
累计完成腰椎脊柱内镜微创1万余例、颈椎内镜微创手术2000余例、腰椎微创下融合手术800余例、胸椎管狭窄症内镜微创手术约400余例……从业20余年,马海军凭借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脊柱内镜微创技术,填补两项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帮助省内外1万余名相关疾病患者重获健康。2023年,一位身患多种基础疾病的80岁瘫痪老人,跨越5000多里从新疆慕名找到马海军做高难度颈椎手术。马海军精心制定方案,在神经血管密布的狭小空间精准操作,使老人重新站立,家人喜极而泣。
马海军致力于普及脊柱微创先进技术,统筹建立椎间盘病专科联盟覆盖全国22个省(直辖市)132家医院及海外机构;主办的学术活动,帮助国内外600多家医院的4000余名医生掌握了相关先进技术;创新手术直播+模拟操作的培训模式,累计有2200余万人次进行观看。
3.王帅 以医术回报社会的拐杖仁医
王帅,男,汉族,1987年4月生,中共党员,洛阳市栾川县中医院儿科主治医师。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医德医风标兵”称号、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关键词:以医术回报社会的拐杖仁医
王帅虽然因患小儿麻痹症致双腿萎缩,但他始终没放弃对理想的追求。2005年,他以跪地抢救中暑路人的义举和超过分数线25分的成绩考上医学院校。求学期间,王帅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苦学医学理论,勤奋操练临床实践,最终以儿科专业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他婉拒留校岗位,坚持选择临床儿科工作。
王帅常说:“我受恩于社会,当以医术回报。”2008年,王帅参与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因为县域地处山区,许多农村患者依靠班车出行,为了让患者早一些看完病,他连续10余天放弃午休,每次都是忙碌到深夜。一天下午2点多,带孙子看病的王大娘端了一碗烩面到诊室劝王帅:“孩子,吃口饭再看病吧!”诊室的患儿家属都抱着孩子默默退出门外,让王帅休息。他只花了10分钟时间吃饭,然后开门继续看病。为减少如厕时间,他工作经常不喝水,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致脊柱侧弯加重,下肢多次失去知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帅牵头建立线上问诊平台,为山区患儿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减少奔波之苦。面对群众的赞誉,他始终谦逊:“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
4. 王下放:服务乡亲46年的“山区120”
王下放,男,汉族,1959年7月生,中共党员,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田院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入选“中国好人榜”,获焦作市“优秀共产党员”“焦作楷模”等称号。
关键词:服务乡亲46年的“山区120”
凌晨两点冒雨抢救心脏病人、寒冬夜翻越冰封山梁救治高烧患儿,嘴部摔伤缝针、肋骨骨裂仍出诊……在46年村医生涯,王下放累计出诊7万人次,骑坏8辆摩托车。寨豁乡95个自然村的每一条山路上,都刻着他的车辙印。村民常说:“他的车灯一亮,咱心里就踏实!”
一次,王下放赶往心脏病患者家中出诊时,摩托车在陡坡侧翻,他被甩入山沟,鲜血从脚踝涌出,他用擦汗毛巾一裹,推车继续狂奔。救治完患者才觉剧痛——膝盖至今留着深疤。这并没有打消王下放服务乡亲的决心,66岁的他仍负责南坡、田院、张三街三村医疗,随时响应全乡呼叫。
2025年初,王下放连续三天每天往返20里山路,为田院村的患者输液,并在旁守候3小时防止意外发生。每次仅赚15元,只能勉强支付油费,在他看来:“乡亲需要,亏钱也得去。”46年来,王下放不仅对贫困患者医药费能免则免,而且还义务帮助村民捎带粮油等日用品,被群众称赞:“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王建锋 双镜合璧的胃肠健康守护者
王建锋,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南阳市中心医院内镜诊疗部主任医师。获评南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关键词:双镜合璧的胃肠健康守护者
王建锋是能同时精通腹腔镜与消化内镜四级手术的医生,年主刀胃肠外科手术超千台;创新运用双镜联合技术,成功救治肝硬化术后胃瘘危重患者,实现“胃镜下瘘口修补+腹腔引流”微创突破,被患者誉为“再生恩人”。
2009年除夕,一位16岁的患者术后突发消化道大出血,生命垂危。为了不耽误患者治疗,王建锋守在患者床前寸步不离,饿了就吃方便面充饥,四个日夜过去了,患者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他才下班回家,与家人团聚。2013年,一位因严重的消化道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慕名前来求治,王建锋凭借高超的医术,带着团队将带着6根引流管,腹部切口大面积感染,同时合并尿毒症的患者,从濒临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
在支援新野县歪子镇卫生院期间,王建锋帮助卫生院培养了3名业务骨干,累计开展义诊30余次,服务村民2000余人次,主动为贫困患者捐款捐物,普及消化道疾病防治知识,出色完成支援任务,切实践行了“让优质医疗照耀每个角落”的承诺。
6. 牛瑞林 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
牛瑞林,男,汉族,1974年1月生,中共党员,平顶山市舞钢市尹集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获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平顶山市“脱贫攻坚鹰城榜样先进个人”称号。
关键词: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
1993年,19岁的牛瑞林从学校毕业,背起药箱扎进故乡尹集镇的山坳,立誓要用所学的知识为山区群众服务,努力不让乡亲们为看病而东奔西走。
为了满足乡亲们的看病需求,牛瑞林通过外出进修培训以及自学等方式,学习了内科、中西医结合、中医适宜技术等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为了方便患者就医,节假日和周末,他常常放弃阖家团圆在医院接诊。为24小时随叫随到,他常年住在职工宿舍,“住在医院,心里踏实。”牛瑞林的付出,换来了患者的信任,卫生院的诊疗人次从每年1.2万人次增长到8万人次,牛瑞林本人平均每天接诊并服务40余名患者。
牛瑞林还带领大家新建标准化病房,配备先进医疗设备,创建特色科室,引进先进经验及诊疗技术;积极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山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慢性病管理,显著提升了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
7. 邓艳 寄生虫病防控前线的“侦察兵”
邓艳,女,汉族,1978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主任医师。获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个人记功和个人嘉奖各1次,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消除疟疾先进个人”、安阳市“终身荣誉市民”称号。
关键词:寄生虫病防控前线的“侦察兵”
在看不见硝烟的寄生虫病防控战场,邓艳是无畏艰险的“疫线侦察兵”。她曾自费采购螺类解剖寻找广州管圆线虫标本,也曾在临产前坚守基层开展食源调查,直至深夜破水入院。
寄生虫病发病率虽低,却常成临床难题。为了帮助患者治疗疾病,邓艳将门诊作为重要窗口,通过对居住地、饮食史、接触史的询问排查,精准溯源。她为襁褓中的婴儿找到土壤中的粪类圆线虫源头;为久治不愈的“移动皮疹”确诊钩蚴移行症;为非洲归国十年血尿患者揪出埃及血吸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邓艳主持课题4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书籍5部,制定行业标准1项,参与完成的疟疾防控案例被国际专著收录,贡献“河南方案”。她为上蔡县幼儿园免费筛查蛲虫,使感染率从33.91%降至4.2%;通过创作宣传剧和科普视频等,有效提升公众防病意识。
8. 李艳丽 守护师生和居民健康的“火眼金睛”
李艳丽,女,汉族,1978年9月生,中共党员,新乡市红旗区河南科技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获第五届河南省科普能力大赛金奖,获河南省“文明教师”、新乡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作品被评为国家新时代健康科普优秀作品。
关键词:守护师生和居民健康的“火眼金睛”
李艳丽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师生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6万人份,对老年人、慢病等重点人群实施动态管理;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入户服务,累计随访3800余人次;连续10年跟踪居民的体检数据,通过早期干预,使居民慢病规范管理率提升20%,各项恶性肿瘤患病率也明显降低。
“病人不是冷冰冰的病例,而是需要被理解的生命。”李艳丽曾在寒冬夜赶赴老人心梗现场,帮助垫付医药费,一直陪护在老人身边,直到老人子女赶来;她的微信存着4300名患者的联系方式,深夜来电从不拒接。她坚持用三个月的心理疏导救回失恋抑郁女孩,女孩如今成为一名教师,始终感激:“李医生教会我直面人生”。
9. 杨宏辉 精琢细研的生命难题“攻坚者”
杨宏辉,男,汉族,1971年4月生,中共党员,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科主任医师。获“第十六届中国药学发展奖”,获国家科技部、河南省科技厅等科技成果奖10余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项。
关键词:精琢细研的生命难题“攻坚者”
为了攻克冠脉钙化导致的高死亡率,杨宏辉远赴国外潜心学习尖端旋磨技术,于2009年成功完成了院内首例复杂冠脉钙化旋磨手术。此后他不断精进技艺,将此类手术时间4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截至目前,他累计完成旋磨术超600例,带领团队4年蝉联全国旋磨手术量第一。
面对全国旋磨技术使用率不足1%的困境,杨宏辉毅然肩负起推广重任。他多次深入濮阳、信阳等基层医院,手把手带教;在全国率先开办培训班,培养数百名医师;在院内精心培养年轻团队,实现了“每个冠心病病区都有旋磨高手”。的目标。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科普专家,杨宏辉深知预防重于治疗的意义。他的足迹遍布全省100多个县区,通过深入基层义诊、普及健康知识、组建12个“冠心病预防”科普群(近6000名患者)的方式,他将技术火种与健康理念播撒到基层,为患者筑起一道心脏健康的防护墙。
10. 杨登科 零差错的“三万步医生”
杨登科,男,苗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军官2次。
关键词:零差错的“三万步医生”
杨登科坚守泌尿外科一线32年,主刀超万例手术,始终保持零差错的惊人纪录。身患重病的时候,他紧急做完手术,术后以惊人的毅力迅速返岗,展现出医者担当。他是有名的“三万步医生”,每日巡查病房超3万步,只为更精准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2011年,河南首推“铥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时,杨登科连续72小时守在手术台旁优化流程,并为高龄患者开辟绿色通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带队赴新疆开展医疗帮扶,在零下20℃的艰苦环境下,指导当地完成首例经皮肾镜手术,填补了技术空白。
为减轻患者恐惧,杨登科创新“三维手术讲解模型”,用可视化方案沟通病情;他发明的“泌尿结石多向冲洗装置”获国家专利,使手术出血量下降40%;自制“腹腔镜操作训练箱”,手把手带教300余名基层医生,其中50人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他热心公益,呼吁设立针对贫困患者的“微创救助基金”,已累计减免费用50余万元。
11. 张力 心跳搭桥的“探路先锋”
张力,男,汉族,1971年4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八病区主任医师。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年度清廉先进个人”“年度医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关键词:心跳搭桥的“探路先锋”
张力是攻坚“大血管禁区”的探路先锋。他克服了河南省心血管外科领域的“九个困难”:1998年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冠脉搭桥,2002年完成全胸腹主动脉置换……2023年,他耗时12小时成功完成高难度的“巨创手术”(Bentall+全弓置换+胸腹主动脉置换+肋间动脉重建),挽救多脏器灌注不良的危重患者。
大血管疾病救治必须争分夺秒,张力常年坚守手术一线,连台手术是常态,常常持续十几个小时滴水不进。一次急诊手术中他突发肾结石,一阵阵剧痛向他袭来,为保障患者安全,张力给自己注射了三支止痛针,坚持完成手术才去就医。
在工作中,张力始终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病例讨论时,“省钱”是必设环节;手术中,他在保障患者安全前提下,通过减少缝线开支、降低输血成本等,为患者节省费用。他还多次参与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公益活动,帮助商丘市224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到及时救治,用仁心大爱为困难患者撑起一片天。
12. 张玉娟 守护心灵的巾帼标兵
张玉娟,女,汉族,1968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九科主任医师。获评新乡市“五一巾帼标兵”“最美医生”、安阳市“终身荣誉市民”等称号。
关键词:守护心灵的巾帼标兵
作为精神科专家,张玉娟以精湛医术为患者重塑人生,赢得“见到张医生我就放心了”的高度认可。一次查房时,一位患者突然打了她一记耳光,把她眼镜都打掉到地上了,她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手中的工作。在她看来,精神科医务工作者既然穿上了这件白衣,就要不畏困苦,铭记初心,照顾好患者。
危难时刻,张玉娟始终冲锋在前。2020年,她担任河南省首批国家心理援助医疗队副队长,驰援武汉,深入隔离病房为200余位患者及家属开展心理疏导;2021年,新乡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她参加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巡回奔波在全市128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展心理援助工作;2022年,她再赴安阳指导心理干预工作,创新应用心理危机干预技能。
此外,张玉娟主动投身健康科普工作,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入选2025年“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为守护群众心理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13. 邵换璋 有温度的“生命守门人”
邵换璋,女,汉族,1971年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获“全国十大优秀重症医学科主任”称号、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
关键词:有温度的“生命守门人”
在重症一线奋战的17年里,邵换璋始终秉持着做“有温度的 ICU(重症监护室)”的理念。她坚持开放家属探视,用亲情唤醒患者的求生意志;在病房里为·患者过生日等,于细微之处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等。正是这份充满温度的坚守,在她带领团队参与救治的超2万名危重患者中,近九成患者成功转出ICU,重获新生。
邵换璋成功确诊并救治了省内首例H7N9患者,牵头组建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团队,累计实施ECMO 230余例;积极构建覆盖全省的专业化重症转运绿色通道;推动医院“四院七区”重症医学科实现同质化管理,建成全国首创的 “门诊—重症病房—重症康复—随诊”全链条服务体系;在她的带动下,科室成功获批全省ECMO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等。
邵换璋在省内首创“省医重症公开课”“重症夜幕课堂”,每两周线上直播授课,惠及全省同行。举行河南省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班,成为全省重症医师资质认证核心平台。
14. 尚文俊 肾移植领域的“生命摆渡人”
尚文俊,男,汉族,1979年11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主任医师。获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医师称号,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3项,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等。
关键词:肾移植领域的“生命摆渡人”
作为肾移植领域的行业领军者,尚文俊带领团队累计完成肾移植6000余例,2024年完成685例,居全国第一,所在中心更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在儿童肾移植领域,他创造多项国内最小年龄、体重移植纪录,带领团队完成儿童肾移植750余例,连续8年全国领先。
在科研创新方面,尚文俊构建遗传性肾病研究队列,有效提升肾脏病分子诊断水平;建立多种动物模型,发表38篇SCI论文,其中多项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此外,他主导7项新技术,编撰全球首部《儿童肾移植》专著,主笔6部行业指南,并推动相关诊疗体系在30余家医院落地推广。
尚文俊始终心系患者,他积极推动建立救助基金,带领团队为偏远地区患儿义诊,成为肾移植患者心中的“生命摆渡人”。
15. 郑红艳 温暖生门的万婴“妈妈”
郑红艳,女,汉族,1979年10月生,中共党员,许昌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获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
关键词:温暖生门的万婴“妈妈”
22年间,郑红艳亲手迎接1.6万名新生儿,救治4800余名高危产妇,且始终保持零医疗事故的记录。为练就“生死时速”的缝合技术,她用水果模拟手术:在葡萄未渗汁液的情况下,精准完成8层组织的缝合。担任急难重症组长时,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电话铃响起5秒内必接——因为她知道,产科的每一秒都是与死神赛跑。
郑红艳开创水中分娩、自由体位产法等6种模式,只为减轻生育痛苦。面对皮下脂肪厚达15厘米的超级肥胖产妇,她创新采用发丝穿刺针+分层缝合术,90分钟成功剖宫产。三孩政策后高龄产妇激增,她主攻妊娠高血压、胎盘植入等危症,曾为完全性前置胎盘患者5分21秒极速缝合,既保命又守子宫,给患者再育希望。她还带领团队接生孕26周超早早产儿(仅760克),刷新许昌超早早产儿存活纪录。
作为许昌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带头人,郑红艳下乡开展300余场生育科普,培训县乡医生超千人;推动医院晋升省级母婴安全管理中心,使区域孕产妇死亡率下降35%。
16. 房佰俊 血癌患者眼中的希望
房佰俊,男,汉族,1975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获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科技创新杰出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称号;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高层次(B类)人才、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获河南青年五四奖章。
关键词:血癌患者眼中的希望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肿瘤,且极易漏诊、误诊,平均生存期仅2-3年。面对这一治疗困境,房佰俊经过长期摸索梳理,在全国率先创立了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路径,将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至8-10年,为同行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河南方案”。
“把患者当自家人”是房佰俊的行医信条。他常为经济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每天的数次查房,“张大叔”“李大姐”是他对患者的习惯性称呼,拉家常、关窗户、掖被角,是他习以为常的举动;他坐诊时必起身迎送患者,细问病情,点滴细节尽显温情。
即便自身不幸罹患听神经瘤,出现左脸麻木、左耳失聪的症状,房佰俊依然坚守岗位,“现身说法”鼓励患者:“你看我也是个肿瘤患者,我不也很想得开嘛!”一位患者家属曾将感谢信写成“投诉信”给医院,只为恳求“让房主任多休息”。他的患者们常常感慨:“真没见过比他更拼的医生!”
17. 赵文霞 德术双馨的杏林典范
赵文霞,女,汉族,1956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获评全国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获“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郭春园式好医生”等称号。
关键词:德术双馨的杏林典范
在临床一线,赵文霞是不知疲倦的“拼命三娘”。年近七旬仍坚持每周5个半天门诊,年均门诊量为1.5万人次,日均工作超10小时,累计救治患者超56万人次,疑难重症占比59%,外地患者达69%,群众满意度100%。
作为全国知名肝病专家,赵文霞将肝病外治技术推广到全国127家医院,吸引72家单位前来参观学习;研发医院制剂“消脂护肝胶囊”“软肝丸”“利水颗粒”等;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培养硕士115名、博士及博士后21名,带教培育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4名,河南省拔尖人才12名。
此外,赵文霞热衷公益事业,积极投身健康科普知识传播。她累计参加义诊78次,年均开展16场公益讲座,编写的科普读物获省级优秀作品,还获聘国家及省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
18. 钱俊伟 守护“视”界的光明使者
钱俊伟,男,汉族,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信阳市固始县中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获“全省助残先进个人”、信阳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关键词:守护“视”界的光明使者
自2010年投身“白内障无障碍县复明工程”以来,钱俊伟带领团队,走遍全县32个乡镇,累计筛查15万余人,他主刀完成2万多例白内障复明手术,让这些家庭重获希望之光。
为提高公众眼健康意识,钱俊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普宣教,免费为学生体检,筛查低视力儿童13000余人。2024年,他响应医改号召,主导筹建方集镇卫生院眼科诊疗中心,填补南山片区5个乡镇的眼科空白,服务辐射商城周边,有效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区域眼科诊疗能力提升。
钱俊伟的仁心远不止于诊室,更延伸到了社会的多个角落。他为庙山小学捐赠150张课桌、200把椅子(价值3万多元);为赵岗乡学校送去文具、书包、体育用品(价值2万多元)。他救助治疗了153名弱视患儿,用实际行动温暖了孩子们幼小心灵。每逢春节,他总会专程探望贫困户、低保户,为他们送去衣物和生活用品,将医者大爱播撒到社会每一个需要关怀的地方。
19. 徐兰娟 照亮暗夜的生命之光
徐兰娟,女,汉族,1983年5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获河南省疫情防控个人记大功1次,获评郑州市“道德模范”、郑州市学术带头人。
关键词:照亮暗夜的生命之光
2015年,12岁的琪琪车祸导致重度颅脑损伤、严重颌面部损伤及多发肋骨骨折,就在琪琪父母绝望放弃时,徐兰娟说:“给我三天!” 她吃住在科室,根据琪琪的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96小时后,病床上的琪琪手指动了,这细微的动静,让在场所有人喜极而泣。多年后琪琪报考大学志愿,特意打电话告诉徐兰娟:“我想成为你”。
“患者病情进展迅速,1小时内病原学送检,3小时内完成限制性液体复苏……第7天患者清醒,第一次睁眼……”这是徐兰娟为曾经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孟先生记录的救治日记。孟先生的女儿在其父康复转出ICU时,拿到了这本记录父亲救治全过程的日记。这样的日记,徐兰娟6年写了3000多本,她常说:“患者来到重症监护室就像走进了暗夜,而我愿做一道光,不断照亮。”
徐兰娟主持并参与研究8项科研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 6篇,专著1部,拥有新型实用专利3项。在她的努力下,医院重症医学科被评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
20. 褚玉霞 妇科圣手的仁心传承
褚玉霞,女,汉族,1943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获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名中医,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最美中医”称号。
关键词:妇科圣手的仁心传承
褚玉霞深耕中医妇科领域,创立“褚氏女科”学术流派,提出“衷中参西,以中为本”诊疗理念,创新中西医结合“周期疗法”促排卵、输卵管不通“综合疗法”等特色疗法,研制调经助孕胶囊等院内制剂,临床应用近30年,效果显著。累计诊治患者30余万例,238面锦旗见证了医患深情。
教学中,褚玉霞提出“治学六则”,培养52名研究生成为学科骨干,主编《褚玉霞妇科临证传薪录》等多部专著,推动中医妇科经验传承。她恪守“三不原则”:不看完最后患者不下班、不开大处方、不拒千里求医者;奉行“三心准则”:仁心、细心、耐心。曾带病为流产高危孕妇诊治,助力不良孕产史患者圆梦,用“慢”与“暖”架起医患桥梁。
如今82岁高龄的褚玉霞仍坚持每周坐诊,从青丝到白发,她以半个多世纪坚守,托起万千家庭生育希望,诠释共产党员医者的初心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