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7月16日电 近日,长江科创学院以龙潭镇为实践主阵地,组织学生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科技传播启智、红色文化铸魂、技术赋能兴农,既为龙潭镇注入现代化建设的新质生产力,也让学生在“把论文写在涪陵大地上”的实践中,深化对“创新服务发展”的理解,实现了“知识播种”与“成长淬炼”的双向奔赴。
长江科创学院学生带着小朋友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在涪陵区龙潭镇社区教室里,长江科创学院学生翟玉城正带领孩子们组装“磁力小风扇”,他特意结合龙潭镇夏季多雷雨的特点,在讲解电磁原理时加入“雷雨天气如何安全用电”的乡土知识;长江科创学院学生谭婧雅则把“鸡蛋撞地球”实验与当地传统瓦房的坡屋顶结构结合,告诉孩子们:“咱们龙潭老房子的瓦片层层叠叠,就像给屋顶装了‘缓冲垫’,和你们设计的保护装置原理一样呢!”
这些平时在实验室调试机械臂、编写代码的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适配乡村孩子的“乡土化课程”,结合龙潭镇多丘陵、灌溉不均的实际,聊“如何让庄稼喝饱水”,潜移默化中植入现代农业理念。
课后,龙潭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总围着志愿者追问:“哥哥姐姐,下次能教我们做会认路的机器人吗?这种向往,正是科技种子在乡土扎根的开始。”
据了解,2022年9月,长江师范学院、涪陵区人民政府、香港清水湾机器人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李泽湘教授团队,以“共建、共享、共管”模式成立长江科创学院。作为立足涪陵、辐射重庆的科创人才培育高地,学院聚焦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智能农业等新工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学生121人。
这些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编程能力、机械设计基础和传感器应用技能——既有在重庆市机器人竞赛中斩获一等奖的技术骨干,也有参与过智能灌溉设备研发的科研助手,更有长期扎根社区的科普志愿者,他们带着“懂技术、知乡土、敢创新”的特质,成为连接高校智识与基层需求的鲜活纽带。
“以前种葡萄全凭感觉施肥,现在知道土地‘缺啥’,这才是科学种地!”星光村种植户陈大哥拿着试纸检测土壤后感慨道。
针对龙潭镇留守儿童较多的特点,学生团队发起“科创结对”计划:20名志愿者与30名孩子建立长期联系。2025年暑假,学生们联合龙潭镇文化站举办“我是小小发明家”比赛,当地孩子提交的“防暴雨晒谷架”“山地瓜果采摘器”等作品,不少融入了志愿者教的机械原理,展现出扎根乡土的创新力。
“系列活动让龙潭镇的科技氛围日渐浓厚,长江科创学院的学生把实验室搬到了龙潭镇的田间地头,他们的课既有专业深度,又接涪陵地气,这种‘高校智识+乡土需求’的结合,为农村科普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涪陵区龙潭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作为涪陵区南部农业大镇、红色文化重镇,坐拥2.8万亩优质稻田、1.2万亩瓜果基地,是“涪陵大米”“龙潭葡萄”的核心产区;同时,这里留存着川东游击队战斗遗址、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正处于“传统农业向新农业转型”“红色文化向发展动能转化”的关键期。
2025年7月,长江科创学院“红色铸魂”团队的党团员学生无人机拍摄陵园全景,制作成三维地图;用3D打印技术复刻了烈士使用过的步枪模型,配合收集到的口述史料,为参观者还原“龙潭阻击战”的细节。
学生们在镇企业调研。受访者供图
“以前在课本上学革命历史,现在在龙潭的土地上触摸真实的故事,才懂什么叫‘精神传承’。”魏欣怡说。
学生们发挥专业优势,为龙潭镇红色资源“添活力”。在红军渡遗址,智能建造专业学生设计的“互动式解说牌”成了新亮点。他们与德胜村“老党员督导队”合作,整理出《龙潭红色故事集》,特别收录了当地党员带领群众修水渠、改梯田的奋斗事迹,让“红色精神”与“乡村建设”形成时空呼应。
“以前带孩子来纪念碑参观,只能浅显地告诉孩子‘这是英雄长眠的地方’,现在有了这些学生设计的解说牌,孩子能自己看故事、听历史,记得更牢。”龙潭镇居民王芳带着孩子参观时说。学生们还在烈士纪念馆设置“红色问答机”,把革命故事编成选择题,答对可获得印有龙潭红色景点的文创书签,让严肃的历史教育多了份青春趣味。
此外,学院"科创筑梦"实践团队聚焦新农业发展需求,深入龙潭镇瓜果种植基地、水稻加工园区等场所开展专题调研。调研中,团队通过与农户、村干部、企业负责人座谈,梳理出“技术应用不深入”“产业链条不完善”“销售渠道单一”等核心问题,为后续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下一步,长江科创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协同,优化“科创课程体系”,开发适配乡村需求的科普教材,拓展“红色教育+科技帮扶”模式,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形成“短期实践+长期跟踪”的服务机制。通过持续探索,让科技创新的火种在乡村燎原,让青春力量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为新农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动能。(胡虹、曾璐、谭婧雅、翟玉城、丁浪、陈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