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8日,广东省开平县的春寒尚未褪尽,一场突如其来的判决震惊了这座岭南小城。原GJ中将周址被当地以"历史反GM"罪名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枪声响起时,这位曾三度参与粤北会战、为华南抗日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军,至死都没能理解命运的吊诡——他明明在解放战争爆发时主动解甲归田,新中国成立后更应邀出任顾问,为何最终还会是这种命运?
周址1890年生于开平,人生的轨迹就犹如近代中国历史一样跌宕起伏。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很快就在粤军中崭露头角。1925年东征陈炯明战役中,时年35岁的周址率独立团连克惠阳、海丰,其战术灵活性与爱惜士卒的作风已初现端倪。
抗战爆发后,周址迎来自己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1938年广州沦陷,作为第七战区参谋长的他主持构建的"弹性防御体系",在三次粤北会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0年韶关保卫战时,他力排众议将司令部设在最前沿,亲拟的《粤北山地作战要诀》被战区广泛推广。在这过程中,他还与我党游击队保持秘密联络,曾多次默许向游击区输送弹药,这种灰色地带的合作在战时并不罕见。
抗战结束后,老蒋想任命他为徐州剿总副参谋长,但时年已57岁的周址做出了人生重要抉择:他连续三次" 眩晕症发作",蕞终只能选择退役经商,远离了是非漩涡。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址响应号召,不仅将南京经营的五金行资产全数带回广东,还主动献出祖宅用作干部培训学校。时任南方日报记者王牧之的采访笔记里,记录着周址在座谈会上发言:" 建设新广东,旧军人也当尽绵薄之力。"
这种积极姿态使他顺利获得顾问聘书,甚至在土改期间,其家族田产也因"开明士绅"身份获得特殊照顾。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52年冬季,随着镇反运动深入,地方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前GJ中将的历史。
开平县保存的审讯笔录显示,指控主要集中两点:一是1927年任独立第四师师长期间涉嫌参与清党,二是1943年粤北会战期间"贻误战机"。
但查阅第二历史档案馆相关档案可见,前者查无实据,后者与日军解密档案记载的战况明显矛盾。更吊诡的是,周址在1951年亲笔撰写的《广东抗战回忆录》中,详细记录的战时决策过程反而成为"认罪材料"。
1953 年 3 月 8 日,周址以 “长期潜伏、阴谋暴动” 罪名被处决,临刑前仍高呼 “ 我周址抗过日,没害过乡亲”,实在令人唏嘘。
直到32年后的1985年1月,开平县才用27页篇幅的平反裁定书还原了历史真相。
调查组发现,1953年判决所依据的证人证词存在明显逻辑漏洞,且关键证人当时正因其他案件被审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复查人员在省统战部尘封的档案柜里,发现了1949年华南分局统战部致叶帅的密件,其中明确将周址列入"可争取对象"名单。
但这份标注"机密"的文件,当年显然未能送达县级审判机关。省高院随即作出再审判决,认定原判决 “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撤销有罪判决,恢复周址起义人员身份,并按副厅级待遇落实政策。
平反文件特别指出:“其抗日功绩应予肯定,历史问题应结合特定历史条件客观评价”。 周址案的平反,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纠错,更是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正如其墓前碑文所述:“ 抗战名将,误陷冤狱;廿载沉冤,终得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