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威宁自治县牛棚镇的139个新农村牛棚

   日期:2025-07-18 16:30:29     来源:天眼新闻    浏览:0    评论:0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牛棚镇手工村的山坳里已响起铡草的声音,养殖户张昌贵推开自家新牛棚结实的铁门,麻利地将草料铺进食槽,9头壮牛立马上前咀嚼起来,空气里弥漫着青草香。

牛棚镇一角( 彭凯 摄)

“往年圈舍小,想多养几头牛都没地方。今年政府补贴了15000元,圈舍建宽了,卫生清爽了,我一口气添了五头牛。”张昌贵一边用粗糙的手掌抚过牛棚崭新的砖墙一边笑着说:“养牛是辛苦活,可看着牛一天天壮实,心里踏实,日子也有了奔头。”

手工村养殖户张昌贵正在给牛添加草料( 彭凯 摄)

在牛棚镇,今年如雨后春笋般立起了139座新建牛棚。它们不再是简陋、脏乱的棚子,而是承载着农户增收希望的“致富车间”。

在鱼塘村的罗超群家,新落成的牛棚宽敞明亮,足够容纳40头牛。“往年只能养十几头牛,现在新牛棚建起来,就等着大展拳脚了。”罗超群摩拳擦掌,眼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工作人员在查看罗超群家牛棚的建设情况(彭凯 摄)

近年来,牛棚镇因地制宜、认真谋划产业发展布局,将家庭牧场作为产业振兴的基石,今年投入专项资金210万元,用于扶持像张昌贵、罗超群这样的养殖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圈舍。这139座新牛棚,就是政策“精准滴灌”的果实。

“过去农户想扩大养殖,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圈舍不足、条件简陋。政策就是要打通这最基础的‘堵点’,让家庭牧场这个‘小细胞’释放大能量。”牛棚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史周立说,改造后的圈舍不仅空间扩大了,更科学划分了草料区、待产区、粪便处理区等功能区,大幅提升了养殖效率和卫生水平。

新牛棚不仅“装”下了更多牛,更拓宽了群众家门口的增收路。在黑田村党支部领办的养殖合作社,务工群众查双选已在这里稳定务工三年多,他刚打扫完牛舍,又匆匆赶往自家田地。查双选说:“在合作社喂牛、打扫,一个月稳稳当当3000块。忙完这边的活,自家的地一点不耽误,两份收入攥在手里,心里才真叫踏实。”这种“合作社集中示范+家庭牧场分散养殖”的模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织就了一张灵活多元的增收网,让村民不离乡土就能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黑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养殖场(彭凯 摄)

139座新农村牛棚,如同139块坚实的砖石,铺就了产业升级的基石。 得益于家庭牧场的蓬勃发展,目前牛棚镇全镇牛存栏量已突破1.9万头,养殖规模2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达12户,50头以上的标杆大户也有2户。“家庭牧场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从‘小散弱’迈向规模化、标准化的关键一步。”史周立说。

产业的活力,正悄然改变着山乡的面貌。在牛棚镇的村道上,时常能看到运送草料的车辆往来。曾经闲置的边角地,种上了绿油油的饲草。过去烧火的玉米秸秆,经过科学青贮成了牛的美餐。肉牛产业的兴旺,带动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牛棚镇的139座新牛棚,正是威宁家庭牧场升级的生动缩影,如今的家庭牧场已成为养殖业发展的坚实支点,点燃了农户的养殖热情,释放出产业潜能。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威宁自治县建成标准化家庭牧场1498个,新增养牛9845头,带动户均增收超2万元。以此为基石,威宁畜牧业筋骨壮硕:肉牛存栏量达40.82万头,出栏量达13.79万头,农牧产品规模稳居全省前列。

威宁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今所辖41个乡镇(街道)当中,拥有万头规模以上乡镇17个、5000~10000头规模乡镇14个,培养了1000头以上养殖企业(含合作社)1家、500~1000头3家、30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散户)200余户。

从牛棚镇的新牛棚,到威宁高原的千座家庭牧场;从一家一户的增收笑容,到全省领先的产业规模——筑牢家庭牧场根基,威宁正将高原山地畜牧业发展的蓝图,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壮阔实景。

威宁融媒体记者 罗纱 彭凯

编辑 马丹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