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饭店、同一道菜,在店里吃是鲜肉炭烤、现炒热菜,一旦改成外卖,就可能变成冷冻肉速热;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外卖则改用桶装调和油;堂食米饭选用当年新米,外卖则使用价格低廉的陈米。近日,《法治日报》的调查揭开了餐饮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外卖与堂食的食材“同名不同质、同价不同货”。
这种“双标”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差”。外卖顾客看不到厨房,也无法比对堂食和外卖版本的区别,商家便有了压分量、换原料、缩流程的空间。消费者花了和堂食一样的钱,甚至为包装费、配送费多付了钱,却只能吃到菜品的低配版本。这不仅不合理,更触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红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用预制菜冒充现炒、用冷冻食材替代鲜品,却在产品描述中语焉不详,甚至标榜“现做现卖”,实质已构成误导性宣传乃至欺诈。
一顿饭花钱不多、投诉成本却不低,多数消费者囿于无力取证、维权成本高的现实往往作罢,这也是外卖“双标”长期没有引发大众注意的原因。
不少商家在接受采访时将“双标”归因于平台抽成高、活动补贴重、超时处罚严。比如,有商家称,一份30元的外卖订单,商家扣除佣金、满减补贴、包装配送、人工水电后,利润只剩5元出头,而堂食同样菜品利润能达12元。
一些商家被迫降低外卖订单的食材成本,简化加工标准。以糖醋排骨为例,现炒成本约8元,预制菜成本仅5元,还省掉了厨师操作、品质波动、时间风险,再考虑到平台对配送时效、评分维度的算法管控,许多商家为保稳定、避风险,也倾向使用标准化的预制菜或冻品。
但如此一来,商家、平台、消费者便形成了一种非良性的循环:平台推动高流量,商家选择低成本,消费者被动接受低质量的菜品,整个外卖生态围绕“快速+廉价”运转。一旦劣币驱逐良币成风,那些坚持真材实料、现炒现做的餐饮品牌将被迫退出外卖市场,最终伤害的是整个餐饮行业和消费者。
需要看到,外卖平台是线上餐饮生态的构建者,不能只拿流量红利、抽成,而回避信息审核与责任义务。平台不妨强制商家在平台端标注“预制菜/现场制作”“冷冻复热/鲜品现做”等标签,规范产品描述标准;同时公开评分与排名算法,限制“唯速度论”的激励机制,转向以食品品质为导向的机制。
这里并不是要求外卖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它至少“标示真实、货真价实”。消费者一旦对平台和商家心存戒备,再多优惠也唤不回回头客。因此,治理外卖“双标”,不是挑刺,而是在维护最基本的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