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朱润:新质生产力赋能河南农业强省建设

   日期:2025-07-21 14:30:36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0    评论:0    

□朱润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当前扎实推进“三农”工作指明方向路径,更是我国实现农业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应有之义。今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建设农业强省。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虽在农业生产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同样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发展瓶颈。加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剧,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场深刻的变革迫在眉睫。在此形势下,将新质生产力引入河南农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之中,既符合国家总体战略发展方向,又能够为农业产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和整体质量的全面飞跃,赋能河南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磅礴的“中原力量”。

河南农业强省建设的现实基础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在土地资源方面,2024年河南耕地面积11437.85万亩, 且土层深厚、肥力较高,能够为农作物种植提供广阔且优质的土地基础,而其中已建成的9915.34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近九成)更是能够有力保障粮食产量;在气候条件方面,河南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日照时数充足,无霜期较短,造就了豫北强筋小麦产业带、豫中蔬菜产业带、豫南水稻油菜产业带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在生物资源方面,河南农作物种类繁多,不仅涵盖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以及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还拥有丰富的林木、花卉资源,能够为农业多元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农业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在农产品生产方面,河南用占全国不到6%的耕地,生产出全国近10%的粮食,2024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是无可置疑的“中原粮仓”,同时油料、食用菌产量亦位居全国第一,蔬菜、禽蛋产量居全国第二,牢牢扛稳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均产自河南。从白象、三全、双汇等耳熟能详的传统品牌,到尚品、嗨吃家、食族人等新兴品牌,“豫农优品”日渐成为千家万户购物的品质之选,河南正稳步向“国人厨房”乃至“世界餐桌”转变。

智慧农业转型效果显著。在智慧农业机械研发生产方面,依托洛阳这一轴心,在中国一拖等龙头牵引下,河南集聚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贯通动力机械等7条配套链,融合研发设计、检测认证于一体,可年产近百种、4大类现代智能农机装备,关联企业逾300家,产值约600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3成。在智慧农业应用方面,在今夏播种期,面对高温少雨等极端天气,全省上阵各类播种机85万台,其中单粒精播机8.7万台、安装北斗辅助驾驶的拖拉机4.03万台,相比同期分别新增1.9万台和5000余台。通过依托单粒精播、合理密植及滴灌微喷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面积落地,播种质量和效率同步跃升,秋粮全部实现适期下种。

河南农业强省建设的问题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河南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却长期承受“人均耕地不足1.14亩、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1/5”的双重硬约束。同时,2024年耕地虽录得“三连增”,可开垦后备已不足百万亩,“占优补劣”带来的质量隐忧开始显现。更为严峻的是,耕地长期高强度利用导致土壤酸化、耕层变浅、有机质下降,而“大水大肥”的粗放模式又使化肥、农药利用率持续低于全国均值,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沉重。此外,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常态化”趋势愈发明显,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属性并未根本改变。

利益补偿机制仍有待完善。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河南每年向省外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以上,但“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尴尬仍旧存在。现行以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为主的种粮利益补偿方式,由于受到国家财政总体转移支付能力的约束,对地方财政的输血力度有限。根据数据统计,河南2023年涉农支出达1059.78亿元,中央财政通过产粮大县奖励、粮食风险基金等形式对河南转移支付78.2亿元,仅占到涉农支出比重的7.38%,远不足以弥补因抓粮而错失二、三产业发展带来的机会成本。

农业技术推广仍需加强。虽然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但成果转化率仅为40%左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新技术往往风险高、见效慢,又缺乏与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看得见”却“够不着”,使得潜在技术采纳主体望而却步。同时,河南人均耕地稀缺,小农户仍是主流,田块细碎、经营规模小,又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新技术的应用门槛。此外,部分研发机构和推广单位逐利而动,更倾向于为大户、大场“量身定制”,技术供给与广大小农户的真实需求错位,导致供需两端“各唱各调”。

农产品附加值整体偏低。虽然河南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业已跨越万亿级台阶并保持快速增长,却仍未摆脱“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困境。一是农产品长期处于产业链前端,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七成,精深加工仅两成。据统计,年产值十亿元以上的粮油企业里,过半为外省品牌贴牌生产。二是产业链条短,从田间到餐桌的纵向链条中,原料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环节衔接不紧,副产物综合利用不足,导致增值空间被省外企业截取。三是品牌溢价低,三全、思念等“豫字号”龙头产值虽均超百亿,但高端市场占有率不足20%,且同质化明显,市场溢价空间受限,难以把规模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

新质生产力赋能河南农业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精准农业建设,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一是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布设“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网络,实时捕捉土壤、作物与气象微变,实现“水”“肥”“药”靶向投放,提升耕地质量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二是依托智能农机矩阵,深度融合北斗导航、边缘计算与电动平台,使农用机械在线接收云端指令,自动调节行距、株距与深度,加快能源绿色转型,使田间作业更显轻盈低碳。三是共建省级农业大模型,汇聚科研、企业与政务数据,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极端天气、病虫灾变等进行情景推演,提前输出品种替换、播期调整的最优方案,把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可计算、可对冲的生产韧性,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注入“智慧底气”。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提高主体参与意愿。一是依托新质生产力打造实时更新的“云端台账”,把耕地质量、粮食贡献等关键指标上链存证,为省际横向补偿、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不可篡改、可溯源的量化凭据,让产粮大县凭“贡献值”换取多元资金补偿。二是依托区块链智能合约,将中央、省级财政与用粮央企、金融机构等共同接入可信数据空间,进而缩短补偿周期、降低交易成本,使资金直达主体、激励直达田块。三是创设“粮食产能券”数字资产,尝试把高标准农田的稳产潜能转化为可交易、可质押的凭证,企业持券可抵扣调入成本,农户持券可获低息信贷,从而在拓宽财政外补偿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市场逻辑持续放大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生态红利。

提质农业技术推广,增强成果转化效能。一是以新质生产力里的农业大模型为中枢,把实验室成果、田间数据与农业生产主体需求实时耦合,生成“场景化”技术包,经云端直推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科研与生产场景的无缝匹配,打通“看得见、够不着”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嵌入区块链溯源与智能合约,为小农户与科研、推广、金融多方共建“收益共享池”,技术落地带来的增量收益按链上规则自动分账,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显著降低新技术的采纳顾虑。三是依托轻量化智能农机与可穿戴设备,把田间地头升级为数字化试验场,作业轨迹与作物影像实时回传云端,云端平台通过比对最优方案给出调整建议,让分散地块也能够低成本复刻规模化技术红利,全域放大新质生产力乘数效应。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附加效益。一是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加工环节,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把种植数据实时接入智能车间,并按需调整工艺参数,显著提升出品率与品质稳定性。二是融合卫星遥感、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建立农业碳汇监测体系,明晰权属并接入碳交易平台,让“碳票”变“钱票”,为农业再添绿色增值通道。三是构建云上品牌矩阵,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设计地域文化IP、数字藏品与沉浸式直播场景,将“豫味故事”嵌入每一袋面粉、每一盒水饺,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直达全国乃至全球餐桌,让“河南好粮”跃升为“世界好品”,持续释放品牌溢价与链式红利。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讲师)

本文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校级研究专题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河南省农业强省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