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戴先任
据央视曝光,运城市稷山县的一些农村新公厕“建而不用”,成了摆设。讽刺的是,在这些大门紧锁的崭新公厕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村民们日常还在使用的旱厕,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
农村厕所革命本是为了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是“里子工程”,不想一些农村地区的新公厕却变成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与老百姓无关,空耗公帑,建的一些表面光鲜靓丽的马桶里,盖着的仍是脏乱差的事实。
农村厕所脏乱差现象在较长时间内较为普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痛点”“难点”“堵点”。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用得上、常受益”。对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各地对此也积极响应,不少地方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农村厕所脏乱差现象得到了较大遏制。近年来,我国农村卫生厕所不断推广普及,普及率已超过73%。
农村卫生厕所,能够做到无害化,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利益,能够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无害化卫生厕所,也有利于公共利益,让农村厕所不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也能让农村更宜居、更美丽。
还要看到,虽然农村厕所革命取得了积极成效,总体向好,但也有一些地方落实农村改厕工作时,大搞“面子工程”“短命工程”,流于形式,出现了各种问题。
如2021年,央视报道,河南省永城市部分农村,“厕所革命”工程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一些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村里的“摆设”;2021年,新华社报道,5年来,沈阳市政府投入过亿元改建的8万余个农村厕所弃用超过5万个……
投入甚巨的农村改厕工作不能结出的是“尬厕”苦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不足,打通农村改厕的“最后一公里”。对于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时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质量监管,督促地方相关部门认真履职,还要探索后期维护的长效机制等等。对于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甚至从中渔利的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员,要严肃追责、问责,增加其违法成本,让相关方面、相关责任人员不敢懈怠、渎职。要畅通农村居民投诉、维权渠道,重视百姓监督力量。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百姓参与度,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改厕的积极性,加大环境卫生宣传力度等等。
农村新公厕不能将百姓“拒之门外”,不能锁上“专用锁”,成了“领导专厕”。农村厕所革命尚未完全成功,仍需继续努力。要让农村新公厕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越来越实用,最终能够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而不是在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唯领导论”的歧路上越跑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