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常运中
河南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地理位置处于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的两个过渡带,历来水旱灾害频繁。从规律上看,河南“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是强降水天气集中多发的时间段,暴雨引发的山洪、区域性甚至流域性洪水随时可能发生。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河南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偏多,强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省内降水分布不均,旱涝风险叠加;第二,流域性洪涝威胁突出,发生流域性洪涝风险高,整体汛情较重;第三,全省气温普遍偏高,高温日数偏多,出现高温热浪的风险较高。
未雨绸缪防大汛
据预测,今年汛期,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以及淮河流域北部降水明显偏多,阶段性洪涝灾害显著,发生流域性洪涝风险高,整体汛情较重。各级各部门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针对当前防汛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系统部署、精准施策,全面推进各项安全度汛措施。
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任汝成表示,经过多年系统治理,特别是近年来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河南四大流域已形成了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减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全省已建成水库2540座,总库容达438.68亿立方米,5级及以上堤防长度1.67万公里,大中型水闸321座,设有15处蓄滞洪区。通过日常维修养护和除险加固,全省水利工程运行状况总体良好,能够发挥应有的防洪功能和减灾效益。另外,对46座病险水库主汛期一律空库运行,176座病险水闸主汛期期间一律吊起闸门,在建工程均制定了度汛方案和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对主要防洪河道上326处险工险段逐一制定抢险预案,不断强化各类工程防汛要素保障,提升响应能力,确保万无一失。
近日,省水利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河南省水利厅重大水旱灾害事件调度指挥机制》等,完善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落实全省蓄滞洪区、河道、水库、水闸、橡胶坝、淤地坝、南水北调中线等各类防洪工程防汛责任人9.6万多人的更新和对外公布。另外,我省还聚焦水库大坝、溢洪道、堤防险工险段、淤地坝、在建涉河建设项目等关键部位,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清除水库、河道行洪障碍,最大程度降低度汛风险。
强化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
目前,我省正在推进14部水利测雨雷达建设,已完成8部,3部预计8月底完成,另外3部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同时,完成史灌河、漳卫河、伊洛河、唐白河等4条河流防洪“四预”能力提升建设。完成增发国债181条山洪沟治理,调试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全面落实山洪灾害“叫应”机制,指导基层政府不断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细化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设立宣传栏和警示标牌、完善简易预警设施等。
密切监测雨、水、汛、工情变化,紧盯关键断面和重要站点,坚持滚动预测预报,汛情紧张时调动人员开展应急加密监测,为防汛应对提供数据支撑。及时分析研判水情汛情,适时启动调整水旱灾害防御(防汛)应急响应。同时,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共储备5个类别60个品种总价值4.59亿防汛抗旱物资。在河道险工险段、水库大坝、蓄滞洪区等731处重要防洪工程现场,存放砂石料14.24万方、块石23.02万方。组建119支、10394人的行业抢险队伍。目前全省水利部门已累计开展各类防汛抢险培训920次、4.88万人,演练2671次、11.51万人。
守牢防汛抗旱安全底线
针对我省旱涝交替、旱涝急转的气候特点,全省水利系统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统筹考虑抗旱用水需求,汛末时,紧密结合天气预报和汛期降雨分布情况,因地制宜调度水库维持在汛限水位附近,采取预蓄预泄的调度方式,不过多压低水位,尽量蓄好最后一库水,尽可能实现洪水资源化,避免汛期弃水、汛后缺水,保障抗旱用水需求。
当前,我省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汛抗洪到了攻坚阶段,全省要落实落细各项防御措施,通过狠抓隐患排查整改、强化监测预报、水工程调度、做好山洪防御、加强值班值守等措施,坚决守住防汛抗旱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