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仙台镇大李庄村,绿油油的玉米苗舒展在广袤的田野间。种粮大户徐中明站在田埂上,笑容比阳光更灿烂。他流转的百亩良田,正位于这片高标准农田的核心区。“今年虽然受干旱影响,但富硒小麦亩产仍保持在1000斤以上,每斤至少比普通麦贵1毛多!”他兴奋地说。
丰收的喜悦背后,是田间地头奏响的“科技交响曲”:智慧农业物联网中心、虫情监测站、土壤传感器默然守护,数据信息在“云端”实时传输。
高标准农田、村庄、道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资料图片
“以前靠经验,现在凭数据。”徐中明感慨道。电卡一刷,水肥一体机自动浇灌;无人机腾空而起,日作业面积可达500余亩;庄稼长势、土壤墒情尽在掌握……叶县96万亩高标准农田正从“粮田”向“良田”转变,“望天收”的传统耕作方式正被“智慧农业”所取代。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一发展理念让这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常年稳产70万吨以上,产量位居平顶山市之首,更为打造“绿色富硒小麦第一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什么让小麦“身价”倍增?在叶县创大面业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面香浓郁。流水线上,富硒面粉被加工成富硒热干面,每斤售价高达20元。
“密码”藏在地下--依托沙河、漂麦河等流域富硒土壤的天然优势,叶县大力发展68万亩绿色种植基地。去年推广种植的10万亩绿色富硒小麦,每斤价格一度高出市场价0.4元。今年,叶县又投资800万元,将绿色富硒小麦种植面积扩大至12万亩。
如何让好粮变成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叶县政府投资4.3亿元“筑巢引凤”,高标准建设金创富硒小麦产业园,旨在提升富硒小麦加工能力,破解销售难题。
在叶县,富硒产业链还在不断延伸:以富硒小麦为基料培育的羊肚菌丝,加工成菌粉后身价倍增,每公斤售价超过千元。一条集种植、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于一体的“富硒产业链”正在形成。
富硒小麦给叶县农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在不远处的西马庄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村庄,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硒麦小镇”。
游客打卡“硒麦小镇”
叶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深挖各村特色,在高标准农田核心区精雕细琢:西马庄村传承画虎、炭粉彩画等传统技艺,乡村记忆馆、农耕长廊、画室与粮蔬示范园相得益彰;大李庄村引澧河水入村,依托清水塘、桃花岛,打造麦田艺术馆、特产馆;吴哲庄村弘扬“孝心饺子宴”传统,乡村大食堂、孝贤共享菜园传递着浓浓温情……粉刷成大地色的村墙与农田融为一体,沉浸式农业教育中心里,种子生长的动画引人入胜,百谷产品馆陈列着乡土特色产品。
年接待百万游客的“硒麦小镇”,绘就了一幅农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画卷,为这片充满古韵与新机的沃土,勾勒出更加广阔的“硒”望未来。(姬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