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纷纷涌现出智能化应用,并在各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在此背景下,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与经营,不仅能够提升种植、加工、营销、物流等环节的工作效率,也能为现代农业注入新动能。
提高精细化生产水平。当前的农业种植中,农机多依赖人工驾驶,存在播种深度不一、行距偏差大等问题;施肥灌溉多依靠经验判断,难以做到精准高效。人工智能技术让这些问题得到改观:卫星导航系统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可以实现厘米级路径规划,提升播种均匀度和土地利用率;田间植保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作物长势与病虫害发生情况;利用边缘计算模型智能生成农药喷洒方案,更加环保高效……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农业种植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效提质增速。
完善农产品加工与销售流程。在农业深加工与营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赋能农产品价值链升级。以果酱生产为例,企业首先利用智能视觉识别系统对果实进行自动分级,精准剔除色斑与病虫果,全面保障原料品质;随后,通过短视频平台的智能推荐算法和用户画像分析,将农产品精准推送给潜在消费者,提升营销转化率。此后,还可借助市场趋势模型,实时捕捉消费者偏好,及时优化产品口味和包装设计,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实现不断延长产业价值链。
整合供应链,提升农产品运输效率。近期,影视剧《长安的荔枝》爆火,也向观众展示了古时农产品运输的艰辛与不易。如今,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农业物流与冷链运输也迎来新发展。比如,运输车辆配备智能温控箱与物联网监测系统,可根据果蔬的呼吸作用曲线,自动调节车厢内环境,确保始终处于最优储藏状态;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实时上传环境数据,有效降低果品损耗率,提升农产品供应链运输效率。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日益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今天,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千行百业赋能。但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农业经济的深度融合,还需多方协同、久久为功: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相关标准与安全规范,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护航;科研单位要聚焦技术研发,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产业链创新体系,集中突破“卡脖子”领域,深入推进农业传感器的技术研发和对智慧农业AI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农业企业要深入一线、搜集用户需求,加大智能平台的建设力度,降低农户的使用门槛……只有这样,人工智能才能催生数字农场、智慧集市等新业态、新场景,为农民增收开辟多元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蓄力赋能。
(作者系江苏海洋大学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