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在名山农场,一望无际的稻田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夏风中轻轻摇曳,泛起层层翠绿的涟漪,一群毛茸茸的小鸭子穿梭其间,“嘎嘎”的欢叫声此起彼伏,不远处,暗红色的小龙虾挥舞着螯钳,到处巡视,清澈的水面下,鱼儿正优雅地游弋,时而跃出水面,溅起晶莹的水花……这一切都是河北的石先生惬意地坐在家中通过手机屏幕观看到的,那是自己定制的水稻的生长环境。他说:“没事我就打开看两眼,瞧这秧苗,如今愈发葱绿,看起来特别治愈……”
不同品种的定制水稻(闫飞龙 摄)
在名山农场,传统农田正化身“梦想农场”,每一碗米饭、每一只麻鸭、每一尾小龙虾都被刻上了独一无二的印记。一场关于“专属”与“共创”的农业变革已悄然启幕。
名山农场打破传统农业“先生产、后销售”的模式,立足农业优势,将农业生产可视化与可追溯相结合,通过全天候监控、水肥一体化、温湿度检测系统、微型气象站、虫情监测仪、物理除虫灯等智能设备和江水灌溉、生态种养、有机施肥等生态种植方式,打造从餐桌到地头“看得见”的绿色健康,在把牢品质的基础上,推出契合消费者需求的“托管定制、乡缘定制、专属定制”等模式,明确客户定制农田种植品种、管理方式等信息,既为消费者提供“舌尖好味”,还让他们体验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用品质撬动市场,用优质服务赢得订单。“我们根据每一个认领人的喜好和需求,提供专属的种植方案,从作物品种、种植方式到包装配送,均可量身定制。”名山农场产业营销部总经理范晓安说。
今年,农场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营销推介,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及消费者签订了总规模达1400余亩的订定制合同,通过“龙头企业+农场+种植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搭建起种植户和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合作桥梁,营销网络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名山农场种植户杨建民说:“过去种地都是凭经验,现在公司给我们下订单,种子、技术、销路都不用愁。”
“生活有点田”定制稻田(闫飞龙 摄)
随着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名山农场开始尝试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型升级,积极响应“生活有点田”做出高端、做出特色的要求,依托丰富的知青文化、垦荒文化,通过开展营销活动、知青活动,打造“知青园”,推动文旅“流量”转化为定制农产品销量。打出“农商文旅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组合拳”,因地制宜开发出江水生态米、鸭稻、虾稻、鱼稻等多个品类,不断优化包装设计,推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成立专业团队维护运营,提升抖音账号关注度、粉丝量、客流量和转化率,逐步建立定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培育更多优质经营主体和高端品牌,定制农业的“消费地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让名山黑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