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的公厕为何长期大门紧闭?7月20日,山西运城市稷山县农村公厕“建而不用”现象被媒体曝光。相关视频显示,稷山县吉家庄村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挂着锁、关着门,本应常年开放、随时能用的公共设施却长期闲置,成了村民口中“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公共厕所的建设与管理,看似小事,却关系着群众的身体健康、乡村的环境卫生。如果公共设施都“一建了之”“建后失管”,那又何必浪费公共资源建设?
这些年,随着“厕所革命”纵深推进,各地农村地区厕所一改“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然而,如今看来,民生设施的“硬件”已就位,但后续的公共服务“软件”却没跟上,这背后是基层治理的脱节。
“建”与“用”的脱节,源于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有的地方将农村公厕建设视为可量化、可拍照、可考核的“亮点工程”。厕所建得“高大上”,上级检查来了就开门迎检,检查组一走立刻落锁。后期既没有系统运营的措施方案,也缺少维护的经费和人员,村民依旧得回到旱厕或田间地头“方便”。不仅如此,前期建设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有必要刹住“形式主义”的歪风了。为群众提供方便,就要主动作为、善始善终,而不是沉迷“作秀”,更不能“应付检查”。公共设施建设事关百姓生活品质,建不建、建在哪、怎么管,都要考虑周全。多从实际出发,让群众享受到真正的实惠,这样的民生工程才能走进群众的心坎里。
目前,稷山县官方已发布通报,确认情况属实,并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希望当地能及时纠偏,各地也应当以此为戒,别让“锁厕千日用厕一时”的荒唐现象再次上演。(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