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万河谷是中国和印度边界上一处比较知名的地点,因为这里曾经爆发过两国近几十年来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冲突,最后在两国的外交努力下,事件基本得到解决。在人员伤亡方面,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报道,印度方面要数倍于我方,也可以说是在对抗较量时,印度方面被打得一败涂地。
但是该国在对待战争和冲突的思路和做法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以输为赢,以败为胜才是正常的操作,比如前不久结束的印巴冲突,在被摧毁两套S-400防空导弹系统和被击落6架战斗机的情况下,事后还能举行10天全国性的胜利庆祝活动。什么叫倒反天罡,“罗刹海市”里大致也就如此吧!
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于2020年,至今已经过去5年了,印度人念念不忘这次事件,因为它也是一次很好的以输为赢的宣传机会,所以印度人拍摄了一部以《加勒万河谷之战》命名的电影,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影片将印军描绘得无比英勇,极力宣扬印度打响最残酷战斗并最终取得胜利。
该片由印度明星萨尔曼·汗主演,其主演的男主角原型是于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中身亡的比哈尔团上校指挥官桑托什·巴布。
现实中这位名叫桑托什·巴布的上校指挥官因为指挥失误,与我军发生冲突后率众溃逃,结果不小心坠河溺亡。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事后被印度奉为英雄,被印度军方追认授予他象征勇气的“伟大勇士”勋章,犯错者和失败者竟然也成了英雄。
更夸张的是在电影之中,此人几乎以一人之力硬扛“中国军队”数百人,不但摧毁了“我军”的军事基地,还上演了一场“英雄救美”的戏码,救走了一位天竺美女,夸张程度比我国某些抗日神剧犹有过之。
然而印度方面不仅是拿这次事件拍摄了一部“抗中神剧”,还在加勒万河谷地区建造了一座“加勒万战争纪念馆”,此事是由一位印度骑行博主发布的视频曝光的。
这位骑行博主开着摩托车前往加勒万河谷地区探访,发现那里新修的柏油马路非常平坦。
很显然,印度方面在那里进行了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勒万河谷附近还修建了不少能够住人的建筑,还有咖啡馆等。
视频中一个大牌子上赫然写着“世界最高的战争纪念馆,海拔4500米”。
牌子不远处就是大如一个广场的所谓的纪念馆,有许多石砌的台阶和围栏环绕一块巨石,介绍显示巨石来自加勒万河谷,可见印度方面的确花了不少心思来打造它。
这个地方距离发生冲突的地点仅有3公里,是在什约克河的另一侧修建的。
真实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在2020年6月15日,是印军率先越线挑衅,在蓄意挑起争端后,遭到了我军的坚决反击。
现场照片也真实记录下了印军跪地投降、武器被缴的狼狈模样。
此次冲突导致印军死亡20人,其中还包括上校指挥官,更有37人被俘、110人重伤,是不折不扣的一次惨败。
可印度人却妄图通过电影,将一场惨败粉饰成“英雄史诗”,又通过建造加勒万战争纪念馆,妄图把失败变成“胜利的纪念”,这种罔顾事实、自欺欺人的行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再看印度的“赢学”,堪称一套荒诞不经的逻辑体系。再拿不久前的印巴冲突来说,国际社会都清楚,印度发动“朱砂行动”后,在“五七空战”中一败涂地 。印度阵风、幻影2000、苏30MKI和米格-29战机都被巴基斯坦枭龙战机轻松击落,印度飞行员阿比南丹被俘,这一系列事实都表明印度在这场冲突中处于下风。但印度却拒不承认失败,举国上下沉浸在“胜利”的虚幻之中,还派出宣讲团四处宣扬“胜利叙事”。
印度媒体更是离谱,在冲突期间凭空编造各种“战争神话”,报道印军如何摧毁巴基斯坦的重要城市、瘫痪其防空体系 ,各种虚假消息漫天飞舞。当国际社会指出这些报道毫无事实依据时,印度的大多数民众却固执地认为,否认印度“大胜”的都是巴基斯坦的“假新闻”。
这种将失败美化成胜利的行为,对印度来说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从历史上看,印度在多次边境冲突中都未能占到便宜,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印度更是以惨败收场。但印度始终不愿意正视这些失败,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掩盖历史真相,比如针对1962年的冲突事件,就拍有一部名为《72小时:永不磨灭的英雄》的电影,同样以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方式讲述自己取得了胜利,根本不提其整建制师团被俘虏的屈辱。
或许在他们的认知里,印度在冲突中取得了碾压式胜利,还确立了在武器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这种将失败强行扭曲为胜利的态度,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花妖》连载十
俄罗斯发生连续性强震,一小时内连震4次,最低6.6级最高7.2级,已发出海啸警报
雅江下游超大型水电站开建了,但“红旗河”却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