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晓雨 潍坊报道
在潍坊寿光广袤的田野上,稻田镇崔岭西村的智能大棚如同一颗颗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闪耀着现代农业的智慧光芒。这个拥有226户、880口人的村庄,用短短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的华丽蜕变。如今,360个高标准蔬菜大棚里,智能设备日夜运转;"崔西一品"品牌享誉国内外,村民们的口袋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甜。让我们走进这座智慧农业的标杆村落,探寻其背后的发展轨迹。
从旧村改造到智慧社区:乡村蝶变的基础工程
崔岭西村的智慧化转型,始于2014年的一场深刻变革。当年,借助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村庄总投资1.1亿元建设了17栋公寓楼,彻底改变了过去"散乱差"的居住环境。集体统一供暖、集中供气的实现,让村民告别了烧煤取暖的历史;村内wifi全覆盖和5G网络的铺设,则为后续智慧农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更令人称道的是,村庄同步配套建设了小学、幼儿园、群众文化礼堂、老年幸福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生活。24小时智能监控、人车智能门禁、老人智能手环等数字化改造,不仅提升了村庄的安全系数,更让村民提前感受到了"智慧生活"的便利。这种从居住环境到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升级,为后续智慧农业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十年间,这个曾经的普通村落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成为"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的生动注脚。正如村民们所说"住上了新楼房,用上了智能设备,咱农民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人差!"
智慧大棚里的"黑科技":传统种植模式的颠覆性革新
走进崔岭西村的现代农业园区,200亩土地上整齐排列着39个智能大棚,每一个大棚都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植物工厂"。在这里,自动卷帘机、放风机、植物生长补光灯、水肥一体机等智能设备各司其职,共同编织起一张精密的农业生产网络。
1号棚是园区的"明星棚",这个长108米、宽16米、墙体厚度8.5米的智能大棚,占地面积5亩,种植面积2.5亩,是2016年由农户投资16万元建设而成。在棚内,智能水肥一体机正根据西红柿的生长需求,精准调配营养液;智能放风机实时监测棚内温度,自动调节通风量;当光照不足时,智能植物生长灯便会自动亮起,为作物补充"能量"。
"过去种菜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园区负责人介绍道,通过手机APP,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对大棚的远程操控。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更显著提升了种植效率。以1号棚为例,每年7月至次年5月种植西红柿5月至7月种植甜瓜,可实现西红柿年产2万斤、甜瓜年产2万斤,较传统种植模式产量提升近三成。
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更是让农业生产告别了"大水大肥"的粗放模式。通过精准计算作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该技术实现了节水节肥30%以上,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而熊蜂授粉、大豆和稻壳底肥等生态种植技术的采用,让"崔西一品"原味番茄具备了皮薄汁多、籽粒饱满的独特品质,赢得了"一眼看上、一吃爱上、一生难忘"的市场口碑。
合作社引领抱团发展: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
崔岭西村的智慧农业发展,离不开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引领。2014年,村党支部率先领办合作社,创新推出"一带头、三融合、六统一"的发展模式,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整合为规模化、专业化的集体发展模式。
"一带头"即村党支部带头,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融合"实现了党建与产业、技术与生产、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六统一"则涵盖了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分配,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中存在的"卖菜难、菜价低、市场不稳定"等难题。
通过规模化种植和统一管理,合作社先后获得中国和全球良好农业规范体系双认证,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为产品走向高端市场铺平了道路。
在市场拓展方面,合作社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网络。线下,2016年以来先后与满洲里、绥芬河口岸以及珲春口岸的正规蔬菜出口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蔬菜远销至莫斯科、伊尔库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国际市场;线上,在抖音以及微信小程序上开通"崔西一品"店铺,消费者搜索店铺名称即可直接下单,实现"当天采摘、当天发货",确保吃到最新鲜的农产品。
数字赋能现代农业:从试验示范到模式输出
随着智慧农业的不断深入,崔岭西村在探索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持续发力。2022年,村里投资500万元打造百亩崔西西旺数字家庭农场,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进一步释放"崔西力量",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家庭农场整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从种子选育、种植管理到采收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农场内,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通过智能分析系统生成种植建议,指导农户科学管理。这种精准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更降低了生产风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作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农业农村部第四批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崔岭西村没有止步于自身发展,而是积极向全国推广"寿光模式",通过对外支援共建、对内参观培训的方式,输出"崔西经验"。目前,已在烟台、威海、胶州、江苏、河北、雄安等地建成标准化示范园区,将智慧农业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这些示范园区严格按照崔岭西村的种植标准和管理模式建设,配备智能大棚、水肥一体化系统等设施,推广"崔西一品"优质品种,并由崔岭西村提供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通过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不仅帮助当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也扩大了"崔西一品"品牌的影响力,实现了互利共赢。
乡村振兴的崔西答卷:从产业兴旺到生活富裕
智慧农业的蓬勃发展,为崔岭西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集体收入从10年前的5万元增长到现在的430万元左右,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1.8万元增长到现在的5.2万元,户均存款超过30万元,昔日的普通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
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化改造惠及民生。24小时智能监控让村庄更安全,老人智能手环为老年生活增添保障,5G网络全覆盖满足了村民的信息需求。小学、幼儿园的配套建设,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群众文化礼堂和老年幸福食堂,则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转变。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成了操作智能设备的"新农人"。通过参加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培训,村民们掌握了智能大棚管理、线上销售等技能,从传统种植模式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
崔岭西村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智慧农业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从土地流转到规模化种植,从智能设备应用到全产业链数字化,从品牌建设到市场拓展,崔岭西村走出了一条以科技赋能农业、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展望未来,崔岭西村将继续深耕智慧农业领域,在技术创新、品种改良、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将"崔西经验"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智慧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丽绽放,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共同富裕贡献"崔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