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郭歌
一场覆盖16.7万平方公里的“文旅大体检”,亮出河南文旅资源“家底儿”。
旅游资源普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是对历史发展成果的系统梳理,也是对自身家底的有效盘点,更是对未来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估。
“通过普查,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李延庆表示,在资源转化方面,河南将聚焦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重点领域,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在空间布局方面,将以“一河三山”地区为重点,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在产品打造方面,将围绕游客需求,开发一批具有河南特色、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为解决传统普查方式下数据庞杂分散、存储不规范、利用困难等问题,在此次普查过程中,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发建设了旅游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智慧核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向杰表示,系统集中管理22万余个旅游资源单体,详细记录各资源28项信息及影像,赋予唯一“身份证”代码,建成河南旅游资源数字化“档案库”和“全景图谱”。
同时,作为全省旅游资源的“数据总入口、管理总枢纽、成果总展馆”,系统深度融合GIS技术,构建资源管控“一张图”,全景动态监测资源分布与普查进度,为管理部门科学配置资源、规划产业布局、策划重大项目提供精准直观的决策支撑。
22万多个旅游资源单体登记,如何确保普查过程中采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
此外,记者了解到,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由《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报告》《河南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指南》等4个综合报告、《河南省乡村和红色旅游资源专项报告》等4个专项报告组成。
“8个报告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深刻体现了河南省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元以及保护、开发需求的差异、精细。”河南省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邱士可表示。
旅游资源普查是手段,不是目的。下一步如何将普查成果转化利用,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延庆表示,首先要树立新的资源观,把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新资源纳入到旅游资源范畴中来,如工业遗址、体育赛事、科技体验等。同时,建立旅游资源动态更新机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旅游资源的跨时空整合和利用。还要打破旅游资源的边界属性,加强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体育、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