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武市以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锚定“智能化精准化智慧农业”发展目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智慧农业”运营模式,打造“服务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形成了符合灵武实际、富有灵武特色的“智慧农业”四步法,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点单位名单。
一是统筹布局“一张智网”,汇聚发展的“引领力”。一是建市级中枢,强化统筹引领。以宁夏绿先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为依托,建成600㎡市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发农机精准作业监管、田间作物实时监控、农机共享服务、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四大系统,连接1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7个乡村服务中心,吸引52家农机企业入驻,接入1785台智能化设备,实现119.77万亩次农业作业智能监测,成为全市智慧农业管理中枢。二是设乡级节点,促进上下衔接。以乡镇为支点,设立乡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7个,集成运用农田作业监控、数据回传、气候监测、农机租赁四大功能,串联村级服务中心,覆盖作业监测面积12万亩,成为连接市县、辐射乡村的关键枢纽。三是布村级终端,优化便民服务。在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业突出的行政村,设置村级智慧农业服务平台26个。提供农机作业远程监测、农机线上租赁、农资供应、配方施肥、无人机植保五项服务。成功解决1.13万户小农户因土地细碎化和“插花”种植导致服务难的问题,打通智慧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是整合构建“三个体系”,形成数据的“指挥棒”。一是构建农事精准化决策体系。自主研发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整合GIS地块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和农机作业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生成农事建议。如可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模型,自动制定灌溉方案,较人工经验决策节水25%、节肥20%。平台接入灵武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接口,提供耕地质量、粮食产量、农机作业等实时数据,成为农业管理的“数字大脑”,提升政府农业管理的精准性与科学性。二是构建无人化农事作业体系。耕整地无人化,引入无人驾驶拖拉机,搭载激光平地系统,通过北斗导航定位与传感器数据反馈,拖拉机可自动完成土地平整作业,作业精度达厘米级,有效提高土地平整度,为种植提供良好基础。播种环节智能化,采用无人机撒播技术,根据土壤肥力、作物品种等因素制定播种方案,无人机精准撒播,较传统人工播种效率提升3倍以上,同时保证种子分布均匀,提高出苗率。田间管理精准化,开展田间管理远程监管,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系统自动调控施肥、打药作业,亩均减少化肥农药成本46元,硝态氮、农药残留较传统农田下降23%。收获环节一体化,采用无人驾驶收割机适时收割,结合秸秆还田作业,实现“收割—脱粒—秸秆处理”一体化作业,提高收获效率,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焚烧污染。三是构建农情智能化监测体系。部署农田四情(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监测系统,实时采集风速、土壤湿度、病虫害等20余项环境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自动上传数据并进行分析。配套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对作物生产状况进行可视化监管,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查看作物长势和农机作业轨迹,实现远程智能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追溯系统,记录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信息,生成农产品“数字身份证”,消费者农产品全流程信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三是全面打通“三道关口”,形成科技的“加速度”。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通核心技术关。与北京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研究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累计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8项,科技成果7项,牵头制定《农用植保无人机田间作业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个,团体标准7个。二是开展多层次培训,打通专业人才关。以“现场会+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和交流展示活动,提升从业者专业技能与科技应用水平。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民和农机手2600人次,培养“无人机飞手”和“智能农机操作手”150余名,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600人次,被评为自治区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三是推广创新成果,打通转化应用关。建立“研发-试验-推广”一体化成果转化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农业生产主体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开展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推广生物降解地膜和秸秆还田技术,年均减少白色污染10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1.2%。示范应用水稻覆膜穴播节水技术和超声波水流量监测仪,较常规种植节水30%。
四是大力推动“四个创新”,形成产业的“高效益”。一是创新产业联盟,深化协同创新。在全区率先成立智慧农机社会化综合服务联合体,集聚智慧农机研发、生产、销售、维修、租赁、作业服务等9家全产业链企业优势资源。联合北京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研究中心等科研力量,构建“产学研销服”一体化产业集群。通过联合攻关智能农机核心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农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二是创新共享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跨区作业+应急调度”工作机制,开发“滴滴农机”共享系统,设置“找农机”“找农活”“信息发布”业务模块。运用北斗定位与AI路径规划技术,将作业响应时间从2天缩短至4小时,设备利用率提升40%。整合3家农民合作社、5家农业企业、220户农机专业户,盘活360多台农机具,目前,平台已接入590台零散农机、35架无人机,吸引625位用户注册,有效解决农机供需错配和农户自购高端农机成本高、闲置率高问题,全市农业全程机械化率超95%。三是创新多元托管模式,增加农民收益。建设水稻基地“全托管”服务平台,将零散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或土地托管等形式集中管理。通过“全托管”模式,水稻亩均节约种、肥、水成本280-300元,亩均增产25-35公斤,亩均增效100元左右。根据农户自身需求,提供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等单项或多项个性化服务,亩均可降低生产成本15%。四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探索建立“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联农带农模式,中渠村等4家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居间服务功能,为服务主体和小农户牵线搭桥,增加居间服务收入35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为农户提供“产前农资采购、产中智能监管、产后订单销售”的一站式服务,完善“联合社为主、农户参与、企业包销”的服务方式,近年来累计完成生产托管服务38.7万亩,受益农户达1.8万人次,辐射带动农户5600余户,带动农户增收2587万元。
来源:市委改革办、市农业农村局
本期编辑:黑付宏
责任编辑:卜 雨
审 核:唐春燕
签 审:陈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