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北部的高寒地带,有一个地方打破了人们对高寒地区农业发展的固有认知,它就是呼玛县。这个地处北纬51°的县城,凭借独特的生态禀赋和创新举措,在绿色农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为高寒地区绿色农业的标杆。2025年,呼玛县入选全国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国家级大豆超早熟品种试验田(呼玛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呼玛县作为典型的冷凉型农业区,无霜期仅90-110天,年有效积温1850℃-2100℃,农业生产条件看似并不优越。然而,这里却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高达71.2%,黑龙江支流形成天然水系,河谷平原土壤有机质丰富。全县辖6乡2镇5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比65%,人均耕地面积较高,主导产业以大豆、小麦为主。
强筋小麦品种试验示范田(呼玛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依托这样的基本条件,呼玛县精准实施“绿色农业、质量农业”战略,构建起“绿色生产—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全县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突破100万亩,绿色食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它还荣获“全国大豆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等称号,成为高寒地区绿色发展的典范。
呼玛县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创新举措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制度创新方面,呼玛县构建了“三位一体”政策保障体系。县委县政府将绿色农业列为战略核心,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认证标准、目标分工与资金路径。2024年,对认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累计补助6.38万元,对相关环境和产品检测补助 8.35 万元。同时,成立由副县长牵头的“绿色农业领导小组”,整合多部门力量,县-乡-村三级联动,创新实施“三级土地核查法”,高效推进大豆绿色食品全域认证。2024年,新认证面积较2023年增加64万亩,增长率达200%;2023到2024年间较2022年以前增长96万亩,增长率更是达到 2000%。目前,其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占全区总认证面积的 61.6% 以上,远超全区乃至全省平均水平。
人工除草(呼玛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在资源整合上,呼玛县统筹多项涉农资金超 8 亿元,向绿色生产关键环节倾斜,建成多个大豆示范方和攻关田,辐射面积达5万亩。对绿色认证主体实施“三免”政策,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形成稳固利益链。还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艺农机融合及先进农机推广,耕种收机械化率超 99%。并且构建多方共治格局,整合各方力量参与绿色转型。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呼玛县打造了“育—管—收—孵”全周期技术闭环。建立专业超早熟大豆繁育基地,选育并推广耐寒高产良种,实现大豆良种覆盖率100%。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建设化肥减量增效集成示范区。在农技推广与人才保障方面,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发挥各级农技网络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大豆种植基地(呼玛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产业融合是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关键。呼玛县构建了“品牌—加工—营销”增值链条,积极推动“呼玛大豆”“呼玛小麦” 申报相关保护产品,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协同战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塑造产区生态价值形象;支持企业打造精深加工品牌,部分优势产品获选“黑土优品”名录。在加工方面,引导企业遵循绿色标准,推动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开发多种绿色食品。在营销上,建成大型电商产业园,采用“一核二翼”模式,培育本地网红主播,线上销售额占比显著提升,还构建高效物流配送网络。
此外,呼玛县高度重视资源环境保护。推行标准化绿色防控,制定并执行相关规程,大规模应用植保无人机,提升农药利用率,降低残留量。建立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无害化处理率达 95% 以上。搭建相关平台,提供精准农事指导。通过完整链条,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溢价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鸟瞰图(呼玛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呼玛县的发展经验给高寒地区农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统筹协同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核心保障,需构建 “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形成协同生态。“科技+产业”双轮驱动是激活产业内生动力的有效路径,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价值深度融合。全程管控是筑牢质量信任根基的关键举措,实施全链条绿色化改造,建立质量体系。
呼玛县以“绿”为核,在高寒地区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为其他高寒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让人们看到高寒地区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