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层低垂,空气闷热。在河南省渑池县坡头乡太山村原铝业矿山一处坡地上,今年33岁的烟农周文博手持铁镐,忙着挖沟修渠,“整修排水沟,抵御洪涝灾害!”周文博说。
放眼望去,85亩烟叶郁郁葱葱,随风摇曳,这个曾经“失绿”许久的矿山,自烟叶产业“入驻”后,变得绿意盎然。
在种烟之前,这片土地是啥样子?荒草比人高,地面不凸就凹,且多处坡度呈60度,道路还不通畅,等等,在村民眼里,这里想种出好庄稼够呛!
“去年在这里赚了20多万元,今年又流转了40亩,种烟规模达到85亩。”周文康高兴地说,“生意失意后,种烟又让我找到了人生发展的方向。”
回忆过去,周文博说他大学毕业后,曾经先后创业开网吧、开饭店,却受疫情影响而接连失利,无奈返乡。返乡后,周文博一边帮助父亲侍弄庄稼,一边另谋生路。
留心身边事,机遇自然来。在家乡的日子里,周文博无意中发现,烟站人员隔三差五入村进田搞服务,留心的他先和种烟户聊天,后和烟技员搭话,“种烟,就这么定了!”选择种烟,周文博果断而坚定。
2024年,周文博到陈村烟站申请办理了烟叶种植合同(太山村烟叶种植、收购归属陈村烟站管理),却在“在哪种烟”绊住了脚——哪些田地适合种烟?周文博确实不懂!
“肥沃田地,租价太高。烟站站长带着我来过几次矿山,认为这里自然生态独特,通风透光,又无污染,只要采取一些措施,不难种出好烟。”周文博说,自己对种烟是个“门外汉”,在站长的建议下,经过和村里协商,很快,流转了45亩土地。
为确保新烟农种好“黄金叶”,铺好致富路,陈村烟站采取“1+N”帮扶模式,即1名烟技员责任帮扶,当好农事服务“田保姆”;N即在政策上帮扶,帮助解决烤房等生产必备要素,使其发展路上无后顾之忧。
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坚持“修复与发展并重”“增绿与提质并行”的复垦田生态修复新模式,实施铲平扩宽机耕路,各类农机能进田;推进田地杂草清除、钩机深翻,开展农田小并大、短并长、坡变缓等土地改造……经过努力,让流转的土地彻底。
“烟站给土壤测土配方,准确判断了土壤缺啥肥、缺多少肥、怎么补肥,实现了田地科学精准施肥。”周文博感慨地说,烟技员还指导他给农田增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养好土地。
昔日“生态伤疤”变为“聚宝盆”。“土壤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去年烤后烟几乎满炕黄。搁以前,谁能想到,矿山复垦田能种出‘黄金叶’。”至今说来,周文康还是掩饰不住高兴劲。
修复矿山复垦田不可能一步到位,去年还是在烟田排水上出了点岔子,虽然经过全力抢救,部分田间遭到积水,田埂被冲垮。
针对烟田排水不畅问题,陈村烟站给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因势利导。根据坡田水流方向开沟起垄,实施高起垄、高培土,解决烟田积水问题;第二,修建排水渠。在易积水处深挖排水沟,疏通排水管渠,提升烟田排水能力。
“这两条建议我照收无误,今年遭遇的大暴雨,烟田没发生积水问题。”说着话,周文博跺了跺脚,只见田埂下面深埋着一个直径一米多高的水泥排水管道。
找对了路,怎么干?坚持“三深两高”标准化生产,全面落实豆浆灌根、不适用烟叶处理、二次打顶等关键技术,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在烟技员“口传心授”下,周文博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在田里摸爬滚打攒经验,慢慢地,我也能‘把脉开方’了。”周文博说,今年他还参加了三门峡市职业烟农培训班,“进修”归来,长了知识、强了本领。
近年来,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注重新烟田开发、撂荒地复耕,大力推进“产业上山”,推动实现治山、增绿、增收相结合目标,同时更加注重烟农队伍培育,突出抓好返乡青年、大学生等知识型人才,帮助其做好长远规划,引导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中。
“那片荒地也纳入流转计划,估摸着有70来亩,这样就可以实现粮烟倒茬轮作,我要大干一场!”望着那片待流转的荒田,周文博信心满满。(来源:河南省烟草公司三门峡市公司 作者:席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