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许昌市建安区福泉水源工程的渠网间,玉米在阳光下挺着金缨,烟叶在微风中翻涌成浪。堤坝上,椹涧乡朱山庄村村民吕连柱正操控着无人机给玉米做生物防治,螺旋桨搅动的气流里混着泥土与作物的清香。“早年间这时候要么抗旱浇地累断腰,要么暴雨淹了田,现在渠里有水、闸能控流,种粮种烟心里都踏实,收成稳得很!”他脚下的堤坝边,清澈的渠水泛着细碎的金波,正顺着支渠汩汩流入滴灌带,浸润着肥美的土壤。
这座由许昌市烟草公司建安分公司(以下简称建安分公司)援建,横跨椹涧乡20个村庄2.5万亩农田的水利动脉,不仅是庄稼人的“护身符”,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抗旱防涝的守护中,在粮丰烟茂的田野上,书写着“水润产业兴、河畅乡村美”的新篇章。
旱涝保收:给庄稼按上“安全阀”
“三天无雨苗卷叶,一场大雨苗毁半”。这曾是椹涧乡农田的真实写照。这里的农田既需“解渴”又怕“呛水”。福泉工程未建成前,建安区椹涧乡7.5万亩耕地中,近半数面临“灌溉难、排水慢”的困境——灌溉时靠几眼浅井抽水,电费高、效率低;遇涝时只能眼睁睁看着雨水漫过田埂,靠天吃饭的农户们常常在“抗旱大战”与“排涝抢险”间疲于奔命。
如今,站在福泉主闸远眺,29.2公里的干支渠如银链缠绕沃野,6座泵站昼夜值守。“福泉工程年供水能力达2800万立方米,洪峰流量850立方米/秒,惠及25个村庄4万亩土地,就像给土地装上了‘智能水阀’,旱时开闸输水,涝时闭闸泄洪。”工程管护负责人介绍道。
图为幸福渠进水闸近景。臧晓刚摄
数据显示,自工程运行以来,灌区烟叶亩产提升15公斤,上等烟比例提高7个百分点,烟农亩均增收800元;灌区粮食亩产提高8%,每年增产280万公斤。
活水兴农:用清泉浇灌“致富花”
在方庄村,烟农安永杰算着明白账:“福泉渠修建前,雇人浇地一亩要花费80元,还得排队等井;修成后渠水直接到田,接上滴灌带一亩成本40元。加上收成稳了,上等烟多了,这100多亩烟田一年收入近60万元!”今年,椹涧乡烟叶种植面积扩至近万亩,带动110户烟农增收,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叶”产业。
福泉的清流,不仅滋润了庄稼,更流淌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福泉工程是‘聚宝盆’,不光让咱种庄稼稳收,更带火了乡村旅游!”河湾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渠系沿线的生态廊道成了天然景区,村民们顺势推出“塘坝垂钓”“田间采摘”等体验项目,旺季时每天最高接待游客200余人。
水利设施的维护也创造了就业岗位。在工程惠及的25个村,8名村民通过参与渠道清淤、生态管护等实现就近就业。“我在渠上看闸,每月工资800元,还能顾上家里的庄稼地,一举两得!”邓辛庄村王献录擦拭着闸口栏杆,脸上漾着藏不住的笑意。
生态蝶变:让沟渠变成“风景线”
漫步在福泉渠岸,垂柳依依拂水面,鱼翔浅底犹自闲。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杂草塞渠、污泥遍地的废弃沟塘。
“建渠时就想着,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建安烟草分公司原项目负责人回忆,工程特意采用“混凝土衬砌+植被缓冲带”模式,渠道内壁用防渗混凝土加固,外侧种植固土植物,既减少了水流渗漏,又防止了岸坡冲刷。这一设计不仅保障了灌溉,还让周边干涸坑塘重新蓄水成景,形成了“渠连塘、塘连田”的生态水系。
图为河湾村幸福渠大坝。臧晓刚摄
沿岸种植的3.4万株树木连成绿带,女贞、国槐、垂柳错落有致,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昔日的“废水沟”成了村民散步的“后花园”。傍晚时分,河湾村的老人带着孩子在渠边嬉戏,年轻人沿着步道慢跑,路灯亮起时,渠水倒映着灯火,宛如乡间的“小外滩”。
夕阳下,渠水映着晚霞,岸边的烟叶、玉米、果树交织成斑斓画卷。在这汪清泉里,倒映着丰收的希望,荡漾着农家的欢笑,更流淌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来源:河南省烟草公司许昌市公司 作者:张喜歌 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