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河南省开发区调研行走进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省统计局原副局长、省政府咨询组专家赵德友,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世欣,河南能碳研究院院长张爱平,河南日报开发区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李保平一行深入企业车间,感受发展一线脉动。
这座以“国际一流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为目标的开发区,正以全产业链优势、创新突破实力与极具竞争力的要素保障,向世界展示中国尼龙产业的蓬勃力量。
全产业链锻造核心优势
从煤盐资源到高端制品,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已构建起国内少有的完整尼龙产业链条。上游原料端,40万吨己内酰胺、15万吨己二酸等产能筑牢根基;中游聚合环节,恒申集团4万吨尼龙6民用丝项目贯通了“己内酰胺—切片—民用丝—织造—染整”全流程;下游应用端,神马普利材料的高端注塑、芳纶技术开发的尖端材料,以及年产20万吨BOPA薄膜项目,推动产业向膜材料、改性工程塑料等高端领域跃进。87家入驻企业在此紧密协作,形成“链式反应”般的集群效应。
创新突破打破国际垄断
“年产5万吨己二腈项目的投产,彻底扭转了尼龙66原料受制于人的局面!”调研中,专家难掩自豪。这一突填补了国内空白,神马帘子布公司借此升级改造,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工业丝帘子布龙头地位。开发区创新土壤肥沃——规上企业研发活跃度高达90%,37家研发平台与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力,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让“卡脖子”技术成为历史。
要素洼地铸就成本竞争力
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介绍:“在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开发区打造了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要素保障体系,工业用水2元/吨,比全省均价低40%,0.6元/度的增量配电电价堪称工业用电洼地。当别人还在拼政策优惠时,这里已通过煤气联动多式联运,构建了系统化成本优势——这正是吸引恒申集团等龙头企业北上的关键筹码。”
开发区依靠“真心、实心、诚心”,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招商落地项目稳步增加,得到了投资商的一致称赞。
战略高地引领产业未来
从省级重点产业链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已跻身产业发展的国家梯队。国家级绿色化工园区与智慧化工园区的双认证,见证了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在“大尼龙、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引领”指引下,精细化工产业园加速崛起,42万吨聚氨酯产能等项目布局,为产业开辟全新增长极。
张爱平认为,未来,园区应该大力向尼龙产业下游拓展,在现有150WM绿电基础上,需进一步拓展绿色能源保障渠道,为入驻企业降低产品碳足迹,对规避碳关税壁垒限制意义重大。
赵德友感叹:“在全省开设建设的大军中,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凭借全产业链生态与创新突围,正从‘中原煤仓’蜕变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材料高地。”随着沙河复航工程试航完成、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进,这座“有温度的化工园区”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向世界级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全速迈进。(河南日报开发区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