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确诊超3600例!直击佛山基孔肯雅热 患者疼得完全无法下地行走

   日期:2025-07-25 11:30:57     来源:有料新语    浏览:0    评论:0    

来源综合南方日报、封面新闻、广州日报等

近期,广东佛山市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

7月8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7月24日,佛山全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645例,均为轻症病例。新增450例,疫情仍处在高位平台期。广州市疾控中心此前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提醒,广州存在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风险。

基孔肯雅热:由花斑蚊”叮咬传播,“痛得弯腰”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人和人之间不直接传播。“基孔肯雅”名称来源于非洲土语,意为“痛得弯腰”,形象概括了其典型症状:关节剧痛迫使患者直不起腰。 基孔肯雅热最典型的三个症状就是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采取的都是对症治疗,比如使用退烧、缓解疼痛的药物。

患者感染后关节疼痛、发热、出现大片皮疹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是什么?据医生介绍,发热、皮疹、关节痛,是感染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

在病区现场,记者采访了一名确诊基孔肯雅热病毒的女性患者。该名患者称,她于7月19日下午在公司不慎被花蚊叮咬;当日下班回家后,她隐隐约约感到被叮咬处产生持续的痛痒,患处出现小红点。次日下午三时许,该名患者发现自己的手脚出现皮疹,“我一开始以为是过敏,没太注意,过了两小时,皮疹范围扩大。”她这时才引起警惕,“当时测了体温,是37.5℃。”于是,她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后确诊为基孔肯雅病例。

该名患者还表示,在发热过程中,还会伴有关节痛。据介绍,她当时发热持续了约一天,而随着治疗起效,发热症状褪去,她身上的皮疹和关节痛逐渐消退或减弱。目前,她的病情已趋于稳定,待检测结果变为阴性、经医生评判后即可出院。

乐从医院感染科病区,一位新入院患者身上的红疹

感染者讲述:疼得“完全无法下地行走”

在乐从医院治疗的韦女士向记者表示,她大概在7月21日开始感觉到手麻和关节痛,一开始以为没什么事,但从7月22日开始感觉变得严重,“完全无法下地行走!”韦女士的老公,也在当天感觉到浑身骨头痛。经过1天治疗后,7月23日,韦女士感觉症状得到缓解,关节松一点,皮肤还有一点瘙痒,但下肢按下去还有一点麻麻的痛感。

韦女士怀疑,此次感染很可能与居住环境有关——她家所在的商品楼楼顶,近期由物管清理掉一批堆积垃圾,那里可能是蚊虫滋生的乐园。经过此次患病,韦女士希望提醒街坊家中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

已在11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世卫:防范疫情暴发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22日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而且可能出现大范围疫情,给卫生系统带来压力。据阿尔瓦雷斯介绍,大约20年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印度洋区域大规模暴发,影响约50万人。感染者大多出现高烧、关节疼痛、疲劳等急性症状,极少情况下可能死亡。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疾控中心:基孔肯雅热没有人传人迹象

7月23日,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介绍,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等。有疫情的地方要迅速开展灭蚊行动,降低密度。

“建议公众做好个人防护。”段蕾蕾说,白天外出时建议穿着浅色的长袖衣裤,如果有裸露的皮肤要涂抹含避蚊胺和避蚊酯的驱蚊产品驱蚊,避免在树荫和草丛等蚊虫密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家中可安装纱门和纱窗,晚上睡觉时可使用蚊帐,必要的时候要配合电蚊拍和蚊香液灭蚊。

北京疾控提醒:偶有境外输入病例

22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预防基孔肯雅热健康提示: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无人传人的证据。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目前,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专家:基孔肯雅热疫情易造成跨省传播

疾控专家介绍,传染病防控的三个关键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在控制传染源方面,主要是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目前,佛山市的医疗机构在患者核酸检测阳性当天,就在中国疾控中心的网络直报系统填报,填报后区、市、省三级在2小时内可以完成审核。珠三角地区城市之间人口和货物往来流动性大,容易造成跨区域甚至跨省传播,专家建议应加强区域间的数据和信息共享以及跨区域预警机制。

乐从镇,工作人员进行灭蚊工作

基孔肯雅热为何佛山“防不住”?

国家疾控局赴佛山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郭玉红表示,伊蚊可以叮咬多个人同时获得传播,这也是目前基孔肯雅热防控具有一定困难的原因之一。

基孔肯雅热传染源为患者、隐性感染者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伊蚊在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复制,经过2到10天的外潜伏期,再次叮咬健康人,从而完成传播。蚊体内的病毒可以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那么,当前疫情防控还面临哪些困难?

专家表示,目前,传播基孔肯雅热的白纹伊蚊在我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均有分布,但北方冬季寒冷,蚊虫无法越冬,且密度较低。而广东、海南等南方省份伊蚊密度高,且全年活跃,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温床。这类蚊子适应能力极强,能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如花盆、轮胎、瓶罐)中孳生。广东气候温暖潮湿,尤其雨季积水多,为蚊虫繁殖提供了“理想”环境。尽管疾控部门强调“清除积水” 是核心之一,但城中村、建筑工地等复杂环境的积水清理难以彻底,且蚊虫杀灭后易反弹。

此外,传统化学杀虫剂在高温下效果可能打折扣,而国外采用的沃尔巴克氏菌技术(通过雄蚊绝育降低种群数量)应用范围有限,科技手段普及不足。

工作人员进行灭蚊工作

不仅如此,广东作为经济开放前沿,国际交流频繁,输入性病例风险相对较高。珠三角地区城市之间人口和货物往来流动性大,容易造成跨区域甚至跨省传播。疾控部门以及专家评估认为,目前佛山市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切断社区传播和疫情外溢。

就此次佛山出现的疫情,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卢洪洲表示,基孔肯雅热患者常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严重的关节痛、皮疹、结膜炎以及肌肉疼痛,不过大家不用过于恐慌,基孔肯雅热属于自限性疾病,感染后大多能自然康复。他提到,控制蚊虫密度是预防这种疾病最重要的措施。如果家里养了花,花盆里有积水,就要及时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其次,可以用蚊帐等物理隔断进行保护,还可以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等方法防止蚊虫叮咬。社区也可以进一步开展动员,通过环境整治清理孳生地来阻止伊蚊幼虫产生。

卢洪洲还建议,一旦出现可疑症状,要主动去医院就诊。目前大多医院都有基孔肯雅热检测试剂,临床医生也要警惕该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早把可能的病人“兜住”,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播。

佛山围剿行动:出动无人机巡查

目前,佛山全市均已行动起来,各项防控措施正有条不紊地落细落实。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全市民众积极响应,主动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当地齐心协力,重点围绕蚊媒孳生地清理、成蚊消杀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工作。

据介绍,佛山各镇街、村居因地施策,发挥“人防+技防”优势,全力填补防疫工作薄弱环节。比如,禅城区南庄镇、祖庙街道,顺德区花城社区、南涌社区等,启用“无人机+”智慧防控模式,针对楼顶积水、卫生黑点以及联系不上业主的闲置屋等区域,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巡查,精准识别积水容器、低洼积水点、杂物堆放处等蚊虫孳生隐患,提升了排查效率。

据介绍,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排查方式,无人机巡查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面积区域,同时有效降低志愿者在巡查过程中因接触潜在传染源而感染的风险。

万水春医生

医生提醒:

发热皮疹关节痛,有任一症状均应就医

乐从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群表示,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和登革热相似,主要是蚊子通过叮咬将病人体内的病毒带出,然后再传播给其他人,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更短一些一般是12天。灭蚊,用蚊帐隔离病人,是防止病毒从病区传播出去的最有效途径。

林群介绍,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采取的都是对症治疗,比如使用退烧、缓解疼痛、止痒的药物。基孔肯雅热的病程一般是5到7天,有些病人病发2、3天后才来医院,治疗2、3天后,症状明显好转、消失或核酸检测阴性后,就可以出院。“目前乐从医院收治的病人均为轻症,已有近300人治愈出院。公众对于这个病毒的危害不必过度担心。

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呼吸感染科主任万水春介绍说,目前,该院每日新增300张病床用于收治基孔肯雅热患者。“发热、皮疹、关节痛,是感染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但有些患者可能是三个症状都有,也有可能只有其中两个,但目前所有患者均为轻症,没有出现重症。”

对此,万医生建议,若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三个症状的任何一个,均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排除相关疾病风险。他表示,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感染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在3到12天,大部分病人的病毒潜伏期不到7天,防蚊依然是预防基孔肯雅热最有效的措施,“该病毒是通过花蚊传播,只要不被蚊虫叮咬,就不会被感染。”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