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陈萌萌 通讯员 马学贤
“家乡有广袤的土地,又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只要吃苦肯干,生态种植也能让土地生‘金’。”7月23日,在位于柘城县岗王镇韦堤口村的跃国绿色农业生态园里,其负责人韦跃国望着眼前硕果累累的果园感慨道。
这里的桃园、梨园里,清甜的果香沁人心扉,勤劳的村民忙个不停,欢声笑语与累累硕果相映成趣……这是韦跃国“扎根乡土、圆梦沃野”的第10个年头,也是他用汗水浇灌出的第10个丰收季。
弃商归乡 让闲置土地结出“致富果”
记者初见韦跃国,他刚从梨园指挥采摘归来,裤脚上沾着泥土。“刚和电商确认了下午把‘酥脆一号’早熟梨发往郑州。我得盯着装箱,确保每个果子都新鲜。”他说话干脆利落,转身又叮嘱工人:“套袋时轻点,别蹭掉果霜,这可是咱的‘脸面’。”
2008年,韦跃国辞去稳定的国企工作后投身于商海。凭借敏锐眼光和敢闯敢拼的劲头,他在建材、物流等领域摸爬滚打,积累了千万元身家。2014年,当众人以为他会继续扩张商业版图时,他却带着全部积蓄回到了家乡。
“外人都觉得我疯了——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回村当‘泥腿子’。”韦跃国笑着回忆说,“可当夜深人静时,我总想起小时候跟着爹娘在田里翻红薯秧、看风吹麦浪的情景。土地里埋着我的根,也藏着我改变家乡的念想。”
彼时的韦堤口村,不少土地因青壮年外出务工而闲置,村民守着良田却过着紧日子。韦跃国挨家挨户走访,给村民算“长远账”:“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租金;来园里干活,每月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不比外出打工少!”在县、镇政府协调下,他流转了本村及邻村1080亩土地,牵头成立了“跃国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起步很艰难。”他坦言,“不懂技术,就捧着书本蹲在地里钻研;缺人手,自己凌晨三点就起来疏花疏果……但看着荒田里长出绿油油的果树,心里比赚了钱还踏实。”
向品质要效益 以多元求发展
记者走进跃国绿色农业生态园,只见大门西侧悬挂着“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果树管理技术合作单位”等牌匾。韦跃国常说:“搞农业不能凭老经验,得紧跟科技步伐。”
韦跃国专门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请来专家,手把手教授村民科学种植。果园里覆盖着厚厚的秸秆,“这叫‘生态覆盖’,能保墒、肥田,还省了除草剂。”韦跃国蹲下身抓起一把松软的土壤,“你看这土质,种出的果子能不甜吗?”养殖区的鸭粪、鹅粪经处理后变为有机肥,灌溉使用深井水,病虫害防治也采用生物制剂。
如今,生态园的葡萄、酥梨等6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包装盒上的“国字号”标识成了最硬的“通行证”。“普通梨一斤卖3块钱,咱的绿色梨能卖到8块钱,还供不应求。”负责销售的村民宋一彬笑着说,“去年,仅梨一项销售额就突破200万元!”
多元化是韦跃国的另一张“王牌”。除了果树,生态园内还种植草莓、桑葚等时令果蔬,打造了牡丹杜仲园,养殖了鸳鸯、锦鲤,开挖了垂钓池。“春天赏花,夏天摘桃梨,秋天采葡萄,冬天挖红薯,游客啥时候来都有得玩。”他指着北部的餐饮住宿区说,“城里人来这儿垂钓、品农家菜,临走带上新鲜果子,一天能接待上百人。”
生态园如同一个“就业磁场”,68名合作社成员中,既有曾在外打零工的村民,也有返乡大学生。138名固定员工里,不少是村里的脱贫户。“我在园里管理桃园,月工资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冯爱勤说,“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发展观光农业 打造农业知识“活课堂”
“同学们看,这是蜜蜂授粉箱,能让果子结得更均匀……”暑假期间,生态园的研学基地迎来了一批小学生。孩子们戴着草帽,在技术员指导下学习疏果,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容灿烂。
韦跃国将跃国绿色农业生态园打造成“活的农业课堂”:智能温室里,电子屏实时显示土壤温湿度,滴灌系统据此自动补水施肥……
“上周有个城里孩子问我,‘草莓是不是长在树上?’”韦跃国笑道,“这更让我觉得搞研学意义重大——既让孩子们亲近土地,又为生态园增收,一举两得。”如今,该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近万人次,成为周边学校的“网红实践点”。
在跃国绿色农业生态园的带动下,韦堤口村焕然一新:土路变成水泥路,臭坑塘改造成小游园,村民跳起广场舞,连外墙都绘上了“农耕图”。2022年,该村获评“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2023年,摘得“全省文明村”称号;2025年,荣膺“全国文明村”……这一张张名片,映照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下一步,我计划建‘果树认养区’,让城里人线上认养,我们管护,成熟后把果实快递到家。”韦跃国站在果园高处,指着规划图,眼中闪烁着光芒,“我还打算开发农耕主题民宿,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农业这条路,我要带着乡亲们坚定地走下去,让土地结出更多‘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