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首个再生农业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大名再生农业研究院在河北大名正式落地。这一由中国农业大学与大名县联合共建的科研平台,承载着校地近四十年的科技兴农情谊,标志着双方将从昔日“治沙改土”的携手攻坚,迈向现代“再生农业”的深度协同,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研究院将聚焦再生农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努力突破技术瓶颈,为大名县乃至全国的再生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杨志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将贯彻“治沙、沃土、再生、智创”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再生农业发展。
目前,中国农业大学7位知名专家学者与大名县农业农村局骨干成员已组建技术团队,研究院初期将以大名县农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重点攻关半湿润区保护性再生农业技术体系。
研究院落户大名县是双方校地合作的“再续前缘”,早在1986年中国农业大学就曾在大名黄河故道沙区建立河北省农业综合试验区大名试区和沙改实验站,开展“改土培肥、中低产沙地综合治理”课题攻关。
曾经,大名县龙王庙镇三角店村东侧有一片“沙洼子”,以风沙漫天“远近闻名”,每年只能种一季花生还要“靠天吃饭”。1986年,陶益寿、张起刚等农大师生到来后为沙区农民种下了新的希望。
“陶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新种子、新肥料、新技术,花生产量很快就翻了一番。”时任龙王庙镇三角店村村支书的柏庆民说,农大师生还带来了“冬小麦—夏花生”轮作种植方式,彻底突破了沙区一年一季、“靠天吃饭”的限制,至今流传着“麦子熟了一片黄,割了麦子一片青”的美名。
据大名县志记载,1979至1986年间,大名县的花生亩产最高值不过125.9公斤,1986年开始沙区改造,此后花生亩产长期维持着稳定增长态势。1995年,感念于心的大名百姓自发赴京,在中国农大校园竖起“治沙改土 科教兴农”丰碑,镌刻下这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佳话。(柏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