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7月26日消息(记者 张丽娜)“从中考落榜生,到登上最高领奖台的世界冠军,这条路我走了4年。” 鲁静怡——这位获得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的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学生,发出感叹,“一路走来的经历告诉我,拥有技能,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正在成为更多青年的人生选择!”
2024年,鲁静怡在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做训练(央广网发 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供图)
无悔选择 用技能逆袭人生
“初中毕业后端过盘子、摆过地摊。学习数控技术后,现在能编程、制图、做工艺。技能给了我选择人生的底气。”如今是郑纺机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能大师的李鹏帅,曾在河南技师学院学习数控加工,学习技能让他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安排”到“主动规划成长”的转变。
作为他的学弟裴家昌也颇有感触,在河南技师学院服装实训室,正在做香云纱服装的他,其实早已在今年4月考上大专院校,但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技能之路更适合自己,便回到河南技师学院上预备技师班,进一步提升技能。
暑假期间,河南技师学院服装实训室内,部分学生选择主动留校,继续进行服装设计(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在河南技师学院,像李鹏帅这样通过学习技能改变命运的学生还有很多。河南技师学院副院长付静表示,学院积极整合优质资源,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与华为、比亚迪等上百家知名企业合作,成为中原制造业的“人才蓄水池”,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步伐。
在河南,技能教育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全省锚定产业需求,优化技能评价体系。鼓励企业打破学历、资历、年龄等限制,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将技能等级与实际贡献作为确定薪酬待遇的主要依据,实现评价标准与产业需求“硬挂钩”、评价结果与人才发展“强绑定”,推动评价从“资格认证”向“能力验证”转型。
创新赋能 打通技能培育与产业需求“最后一公里”
在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安高科)的展示厅里,复兴号模拟驾驶装置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记者在操作台前,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驾驶舱,轻松实现了许昌到郑州铁路线路的多种情景模拟操作。
该企业副总经理朱运兰介绍:“我们以自主可控技术、情景化教学、智能分析、技能画像等方式,为大交通、大安全领域提供专业的仿真培训解决方案。”
“学员在高还原的仿真实训系统中,可以演练极端天气驾驶、突发故障处理等场景的专业技能,既降低了安全风险,又大幅提升了培训效率。”郑州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教育培训部副部长张小芳说。
记者体验复兴号模拟驾驶装置(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据了解,捷安高科已连续两届支持国赛,深度参与轨道车辆技术、飞机维修等赛项,并将在第三届国赛中拓展支持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等四大赛项。朱运兰表示,“所有实训和比赛过程的数据都有留痕,可追溯,基于这些大数据,通过职教垂类大模型,我们可以对这些选手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分析,更加精准地对选手给予辅导和后期的培养。”
同样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还有河南云和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副总经理李雨恒坦言:“初期我们发现企业很难招到大数据、云计算人才,便直接招聘一线工程师,通过项目制培养实战型人才。十年间,公司已累计输送超10万名数字技能人才,这些毕业生因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成了行业抢手的‘香饽饽’。”
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实训,到数字人才的精准化输送,河南企业正以创新之力打通技能培育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顶层设计 1967万技能大军的“河南密码”
技能人才是保障生产运转的基础要素,支撑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关键群体。2019年以来,河南先后实施三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技能河南建设工作,累计投入65亿元资金,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推动技能人才规模快速扩大、结构持续优化。
同时,河南将技能竞赛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演武场”,选育优秀产业人才,构建以世赛、国赛为引领,省赛为龙头,行业和地方各级竞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院校技术比武为基础的河南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67.35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685.79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4.86%,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均居全国前列。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技能青年的蜕变之路。世界冠军鲁静怡的蜕变正是缩影,她为今年9月份即将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技能大赛选手祝福:“期待更多青年在这个舞台出彩!”
当技能学子在世赛舞台摘金夺银;当虚拟现实技术赋能轨道交通实训;当创新培养体系助力青年投身数字浪潮……这些故事背后,是中原大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动图景。河南正以多元路径,托举起千万劳动者的职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