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睿 唐嘉睿
盛夏的清晨,湘乡水府庙水库,薄雾轻笼。村民王建国划着小船,桨声欸乃,划破如镜的水面。
王建国指着岸边葱郁的水草和不时跃出水面的鱼儿,感慨道:“几年前这里还是黑臭水体,网箱密布,哪敢想有今天的光景!” 王建国的感慨,是湘潭乡村巨变的生动注脚。
从垃圾围村到洁净家园,从污水横流到清水绕村,从杂乱无章到风貌井然……近年来,湘潭市以“钉钉子”精神深耕细作,推动乡村面貌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份让群众满意的“绿色答卷”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革新、治理机制的务实突破,更是无数湘潭人用勤劳双手绘就的乡村新图景。
颜值与内涵的同步跃升
行走在湘潭的乡村,最直观的感受是“颜值”的显著提升。面对农村环境顽疾,湘潭精准发力,以硬招实招破解难题。
如今,全市755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部达到“五有”标准,58座垃圾中转站星罗棋布,完善的收运处置体系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每个角落。在湘乡市、湘潭县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1700吨城乡垃圾的熊熊火焰,彻底终结了“垃圾围城”的困扰。深入人心的“两桶四分”分类法和村环保理事会机制,正推动垃圾分类从“要我分”悄然转变为“我要分”。
“厕所革命”不走过场,“首厕过关”严把质量大关。湘潭创新推行“首厕过关制”,通过50余场专题培训培养出1400余名“厕所医生”,新(改)建卫生户厕10万余座,覆盖90%以上农户。3014座问题厕所实现应改就改、愿改尽改,群众满意度超过98%。
科技赋能污水治理,河湖重现清澈底色。湘潭市借助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精准锁定问题,323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10处农村黑臭水体成功蜕变为“清水绿岸”。荣获“湖南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范例”的水府庙水库,一湖碧水映衬两岸青山,成为市民休闲新地标。
村容村貌的提升更显匠心独运。“五清五净五美”标准为村庄清洁提供了清晰指南,33个美丽屋场、40个特色农产品包装、12幅乡土主题墙体彩绘,让乡村在保留“乡土味”的同时焕发“艺术感”。283个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和1183个美丽屋场,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全域美丽的画卷。
创新机制,激活长效动能
湘潭市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质的飞跃,在于找到了一条“对标整治”与“提标建设”并行的路径。
湘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完成国省指标的基础上,湘潭敢于直面短板,让“厕所革命”不仅有政策引导,更有部门协作和模式创新——村、农户、施工方签订三方协议,张榜公示让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垃圾污水治理推行“网格化、项目化、分类化”,PPP项目包让设施建设有了保障,积分兑换让村民参与热情高涨。
通过“典型引领”与“全域推进”的结合,让湘潭避免了“一花独放”的尴尬。通过项目申报,5个县市区全部获得国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支持;龙洞镇泉湖村、锦石乡碧泉村等示范村的经验,通过分类指导在全市落地生根:“一江两水”沿线主攻厕所整改,“十园十镇”片区提升村容村貌,国省道沿线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偏远地区侧重生态修复。这种“量体裁衣”的做法,让每个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整治路径。
更关键的是,湘潭构建起一套可持续的长效机制。755个行政村的村规民约都写入了环境整治条款,环保理事会成为村民自治的重要力量。全省率先实现的垃圾治理付费服务机制,85%以上的缴费率,让“谁受益、谁付费”的理念深入人心。
“独奏”变“合唱”,共建共享增力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湘潭市着力构建“政府主导、村组组织、农民主体、社会支持”的共建共享格局。
该市通过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规划,组织团队开展“设计下乡”志愿服务,为村组提供美丽屋场特色设计和H5形象推介方案。制定城市反哺农村的转移支付政策、土地增减挂钩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政策、农村改革激发美丽乡村建设活力政策等,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由政府主导解决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难以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村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激发。各村普遍成立环保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实现“自家事自家管”。推行垃圾处理付费机制,表面增加些许负担,实则有效唤醒了村民的责任意识。雨湖区姜畲镇村民积极参与“美丽庭院”评选,邻里间互相提醒监督,“熟人社会”的软约束比行政命令更为有效。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拓宽了整治路径。市妇联“巾帼行动”、团市委“百日行动”使志愿服务常态化;春节、清明等节点专项清理活动,让爱护环境成为新风尚;企业积极参与,农产品包装设计既提升附加值,也传播了环保理念。这种“众人拾柴”的合力,赋予湘潭人居环境整治以力度与温度。
如今的湘潭乡村,道路整洁、河清岸绿、庭院优美,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场人居环境的深刻蝶变,不仅重塑了乡村的“面子”,更革新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里子”,这片红色沃土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