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坤鹏 吉小平
7月26日下午,洛阳市涧西区,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的部分外国嘉宾进入中国一拖东方红智创空间。
在走廊里的劳模功勋墙前,埃及《消息报》的记者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驻足观看,泛黄的老照片在射灯下泛着温情,那些身着工装的劳模笑脸背后,是让中国农耕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壮阔历程。
无人驾驶展区的产品吸引了她的视线。东方红LF2204无人驾驶拖拉机色彩亮丽、外形炫酷,在灯光映衬下像头蓄势待发的“巨兽”。“全天候作业、自动避障、精准播种……”听着讲解,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竖起大拇指:“真是漂亮的庞然大物!”
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进入拖拉机驾驶室,她握住方向盘左右转动,引来同行嘉宾一阵笑声,快门声此起彼伏。
“之前知道‘东方红’。通过刚才的讲解,我对它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有朋友买‘东方红’的产品,所以我知道它的质量和性能特别可靠。”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告诉记者。
“这个企业有多少工人工作?工作时间是全天候吗?”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询问企业负责人。
“这里每天有8000多人工作,实行8小时工作制。”企业负责人回答。
陆续参观农机具展区、收获机展区、柴油机展区、智能工厂,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了解到,智创空间的农机装备能覆盖耕、种、管、收全环节。临走前,她对同行嘉宾说:“这不是工厂,是现代农业的智慧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