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中国人何时开始“看云识天气”?

   日期:2025-07-28 08:02:35     来源:封面新闻    浏览:0    评论:0    

中国人何时开始“看云识天气”?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云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1217年,便有“东云自南,雨”的记载。古人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经过长期观察,逐渐掌握了天气演变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天气预测经验。

《诗经》中有“上天同云,雨雪雰(fēn)雰”的记载。《吕氏春秋·应同》则更为详细,有“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的记述,说明当时人们已开始对云进行分类研究。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云雾,雨之征也。”《晋书·天文志》中有:“云甚润而厚,大雨必暴至。”可见当时我国的气象观测已经具备了简单的预判功能。

唐朝时,黄子发撰写的《相雨书》中有“云若鱼鳞,次日风最大”的记载。这一论述也有气象学的支持,即这种细鱼鳞状云块组成的云层为卷积云,一般是强烈天气的征兆。

宋朝时,民间已将云的动向与天气变化挂钩。孔平仲在《谈苑》中有“云向南,雨潭潭;云向北,老鹳寻河哭;云向西,雨没犁;云向东,尘埃没老翁”的说法。元代出现了许多与云相关的气象谚语。

明代出现了对应某种天气更为详细生动描述云天变化的图集,其中,茅元仪的《武备志》中有云图51幅,手抄本《白猿献三光图》附有云图132幅。

近代气象界的先驱者们十分重视云天研究。1924年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成立,随后,竺可桢首先阐述了我国暖锋云系的特点。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云天研究发展都相对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气象台站广泛开展了云天观测。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546部天气雷达、7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如今我国数值预报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3%,能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国家级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空间分辨率5公里,24小时内预报实现逐小时更新。

◎综合解放日报、光明日报 漫画/杨仕成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