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黄志鸿 摄 |
文/詹翔闵 全良波
作为广东省猪肉供应的“稳定器”,茂名正以科技创新和全链整合为驱动,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集群跨越,小耳花猪品牌崛起成为这场转型的关键突破口。
7月25日,2025茂名小耳花猪品牌推广交流会暨生猪产业深调研行在茂名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学界权威、资深媒体、龙头企业及政府代表,从直面“大而不强”的痛点,到专家把脉开出“品牌、科技、文化”药方,再到深入现代化养殖场和精深加工车间见证升级实效,以及“媒体+”新生态的构建,茂名生猪产业正沿着全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的道路坚定前行。
直面痛点:从“大而不强”到全链升级的突围战
走进高州市顺达猪场有限公司,已经建成的大型物流广场,2.5万立方米冷库以及生猪家禽屠宰、冷链分割、肉食品深加工车间,让调研团成员眼前一亮。顺达公司已成为集水稻种植加工、生猪养殖、肉品加工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在总投资5.25亿元的项目厂房中,一条条整洁的自动化生产线挂着生猪并进入分割流程,该项目设计产能年屠宰生猪100万头、年加工肉制品10万吨,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
茂名市荔晶企业集团、高州市顺达农业现代产业园副总经理文锦运表示,公司着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种猪繁育、肉猪饲养、生猪批发、饲料生产、生猪屠宰、肉品加工、冷链物流等多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项目二期计划建设水产加工、禽类屠宰加工、中央冷库、预制菜、冷链物流配送、荔枝龙眼等水果加工、蔬菜加工等多个食品类加工项目,逐步打造成大型的综合性农业加工园区。
来到高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四级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让调研团感受到产业现代化的成效。“我进入养殖区前必须冲四次凉,消毒四次,身上从来都没有手表、戒指,甚至连指甲都剪得非常短。”高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晓明说,公司构建四级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保障无重大疫病。同时,通过智能化升级,应用精准饲喂、物联网管理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10%,降低人工成本5%,现在饲养员都变成机器操控员。
茂名市恒兴养殖有限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粪污处理技术并配套12000亩消纳用地,以环保闭环实践推动茂名生猪产业绿色转型。该公司发展总监邓华名说,龙梅养殖基地的智能化生产体系建成后年出栏24万头、产值1.2亿元,为茂名生猪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范例。
这些企业正是茂名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茂名稳居广东省生猪养殖的“头把交椅”,出栏量常年稳居全省首位,占比约17%。然而,“一产大、二产弱、三产滞后”的产业结构性问题,曾让这个养殖大市陷入“大而不强”的尴尬。经过近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京基智农年出栏50万头(一期)、高州允祥年出栏4万头等项目建成投产,温氏现代化猪场(二、三期年出栏60万头)、顺达年出栏10万头养殖小区等项目加速推进,茂名生猪产业正式告别“小散养”,迈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新时代。
成绩的背后,是茂名出台《茂名市畜禽养殖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优化布局形成“一带一区”(生猪优势产业带和电白辅助区),主动缩减水网及人口密集区养殖,引导温氏、海大、京基智农等巨头全产业链布局。
茂名市副市长王小慧说,近年来,在茂名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强力推动下,在省生猪跨县集群产业园区项目平台的支撑下,各个县区的生猪核心发展区相继建起了企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新型利益联结模式与机制,延伸了生猪产业链,补齐了猪肉加工落后短板。
专家献策:品牌、科技、文化三轮驱动破局之道
面对茂名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政府官员到专家学员,再到龙头企业,纷纷亮出“金点子”,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茂名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钟秀威说,茂名通过多维度创新助力生猪产业升级,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推动转型。引入物联网监测、智能饲喂等技术,升级粪污处理工艺变废为宝。首创“动物医院”和“养殖小区”模式,覆盖防疫服务,带动散户标准化养殖。优化产业布局,压减小屠宰场,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一带一区”产业链,推动饲料、屠宰、深加工全链条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赵汴认为,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尤为关键。她强调小耳花猪要发挥独特种质资源优势,建立差异化,用科技支撑绿色生态养殖,稳定生鲜供应链。同时需重视线上传播,突出生态养殖和数字化可溯源生产信息,赢得客户信任。
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广东农村研究院原副院长万忠深入分析了产业优势、挑战与路径。他提出,小耳花猪品牌打造要依托岭南特色种质资源,按需深化品种保护与高繁品系培育,科技赋能林下养殖,筑牢冷鲜链,并指出“品牌打造需发力线上矩阵,凸显生态养殖全程可视化与区块链溯源”。
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博士则倡导通过文化赋能实现“出圈”。他提出深入挖掘历史民俗创作故事打造IP,设计拟人化形象开发周边吸引年轻群体,融合非遗技艺和申报地标,举办文化节强化认同;推动产业融合建设生态农场文旅体验,联合名厨推广美食,跨界创新产品形式,并利用科技建立基因与文化双重溯源。
总体而言,专家们一致认为,品牌差异化定位、科技赋能生产与供应链、深挖文化价值打造IP是驱动小耳花猪品牌崛起和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尤其在数字时代,构建透明可视的生态养殖溯源体系和线上传播矩阵,结合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进行创意表达,是实现“小耳花猪”从优质产品到知名品牌、从区域性品牌到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品牌跃升的关键。通过三轮驱动,茂名生猪产业不仅能实现量的稳定,更能追求质的飞跃和价值链的全面提升。
“媒体+”赋能:构建品牌传播与市场拓展新生态
在活动当天,羊城晚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智库)·茂名生猪产业合作联盟正式成立。双方将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在品牌培育、人才培训、宣传推广、市场拓展等领域深度合作,共同提升茂名生猪品牌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推进生猪品牌建设,助力产业升级,这次活动上,广州市夜经济协会、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广东省团餐配送行业协会、广州日日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分别与广东省生猪跨县集群产业园(茂名市)牵头单位——高州市顺达猪场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签约。
此次签约标志着茂名生猪产业与多元市场渠道建立了紧密联系,夜经济协会助力开拓城市餐饮消费场景,电商协会打通线上营销新渠道,团餐协会锁定大规模集中采购需求,知名餐饮企业则带来稳定终端消费出口。多方强强联手,为小耳花猪从生产端高效、精准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消费终端搭建起“直通桥梁”,开启了“茂名优质肉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消费市场的新篇章。广州市夜间经济发展联合会会长钟朝晖对此表示:“像茂名顺达这样的大型优质企业,其生猪和小耳花猪产品品质卓越。夜经济作为餐饮消费的重要场景,期待以预制菜精品、高端烧烤食材等形式深度合作,让茂名优质土猪的美味真正点亮城市‘夜宴’,有力助推茂名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次多方战略合作的达成,正是“媒体+”赋能模式从传播推广层面深化到产业链条拓展、市场渠道落地的生动实践。事实上,茂名“媒体+”赋能农业早有成功先例。羊城晚报长期作为茂名十大农业产业集群的“记录者”与“传播者”,更是产销对接的“桥梁”与“推手”,成功助推茂名荔枝、龙眼等农产品走向全国。在生猪产业领域,“媒体+”已崭露头角:今年3月,羊城晚报助力顺达携小耳花猪IP“猪事通”亮相武汉食材电商节;5月,再次携手产业园企业参展广州酒店餐饮业博览会;去年亦组织企业参与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均取得显著成效。茂名荔枝从“季节性水果”到“特色文化IP”的蜕变,更是提供了“农产品+媒体”爆款公式的可复制经验。如今,这一经验正被注入小耳花猪的品牌建设,为其“出圈”注入新动能。
2025茂名小耳花猪品牌推广交流会暨深调研行,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湾区肉篮子”的升级路线图。从直面痛点、谋定“全链整合+价值链升级”的转型战略,到企业实践呈现的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实效;从专家共谋“品牌、科技、文化”三轮驱动的破局之道,再到“媒体+”深度赋能下构建的市场新生态与多元渠道体系,茂名生猪产业正以“小耳花猪”品牌为引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这不仅将巩固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猪肉供应“稳定器”的重要地位,更将探索出一条以地方特色品牌驱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茂名路径”。